新闻中心 > 要闻

“两弹一星”精神指引勇攀科技高峰

——中国科学院利用档案资源弘扬科学家精神服务科技创新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5-24 星期一

    “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在《自传》中记述道。为了顺利回国,他烧掉了数年来的研究手稿。回国之后,他迅速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说道:“我们回国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1968年,他在试验中发现了重要线索,当即决定将资料从青海带回北京。不幸的是,飞机在降落时突然坠毁。最后时刻,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用身体保护装有绝密文件的文件包,人们将两具遗骸分开时,发现文件包完好无损。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不仅是郭永怀,一大批海外知识分子涌起回国报效新中国的热潮,他们之中包括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翻开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以下简称“中科院档案馆”)编著的《中国著名科学家手稿珍藏档案选》,科学家们的话语闪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钱学森说:“我要竭尽努力,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杨嘉墀说:“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每一步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抓住每一天,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将国家的航天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彭桓武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

    邓小平同志这样评价“两弹一星”事业:“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一穷二白的环境铭刻了彪炳千秋的伟业,艰难困苦的关头变成了科技创新的潮头。“两弹一星”事业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推开了浩瀚宇宙的大门,解决了那一代人面临的最大的“卡脖子”问题,让新中国在世界大国之林中站稳了脚跟,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创新自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一大批珍贵档案资源。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档案部门坚持“保存历史、支撑创新”的使命,积极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推出一批高质量档案编研成果,努力打造科学家档案宣传品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推出特色成果

    众所周知,中国科学院荟萃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主要领域的奠基人,汇聚了一大批德高学富、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可谓大师云集、星光璀璨。这些科学家如一颗颗明星,不仅闪耀着个人卓越的学术成就,而且折射着新中国科技事业走向辉煌的历程,他们组成的时代群像彰显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伟大力量。档案记录了科学家科研、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证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学术活动、科学成就,是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最可靠的载体。近年来,中科院档案馆深耕科学家档案这一优势资源,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推出高质量编研开发成果,在感召引领后学继承优良传统、勇攀科技高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著名科学家手稿珍藏档案选》就是其中的典例。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科院建院70周年之际,中科院档案馆精选70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著名科学家的近百件手稿档案编辑出版了该书。中科院档案馆馆长潘亚男介绍,入选该书的70位科学家包括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开创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的获得者等,他们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书中收录的手稿都是科学家亲笔撰写的最能代表他们科研成果和成就的科研手稿,如论文、工作笔记、实验记录、建议信、课程讲义等。这些手稿不仅最能代表科学家的成就,还充满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体现出他们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的学术风范。陈景润《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英文论文手稿和印刷体别无二致,看到刘东生三峡考察时的野外手绘图恍若乘船游览巫溪风光……中科院档案馆还为每一位科学家精心选配了一张本人工作照片、一则语录、一个签名。该书一经推出,就在当当网社会科学新书榜排名第五,深受大众欢迎。“手稿记录着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极为珍贵的资料”是读者给出的最多的评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科院档案馆正在建设“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档案展室”,通过百位科学家的几百件珍藏档案,展示中科院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们代代传承的科学家精神。展室展品不再局限于手稿,还将精选更多类型的档案,例如科学家野外考察的声像档案,科学家使用过的显微镜、计算尺等实物档案,并搭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三强家中书房场景,既注重凸显科学家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又能集中展现其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以院所两级联动为经纬铺就宣传格局

    除了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特色档案开发成果,中科院档案馆以每年国际档案日为契机,积极打造院所两级联动的档案宣传格局,形成了走进档案、了解档案、关注档案的浓厚氛围。“十三五”期间,中科院院所两级单位推出的系列展览累计线下观展2.7万余人次、线上访问7.3万余人次。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院士观展后留言:“这些珍贵的档案反映了我所的发展历程,值得好好看看,好好回顾所里的光辉历史。”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育竹院士留言:“档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保存着历来的科技成果和经验教训,可用于促进科学研究发展。铷钟四五十年的研究之所以能被系统整理,还是因为档案工作做得好!”

    成绩取得非一日之功。为激发各单位的主动性,中科院档案馆在活动组织策划上下功夫,每年精心选定活动主题,不仅给予院属单位一定经费支持,还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引导和鼓励院属单位开发和宣传特色档案资源。现在,中科院每年均有百余家院属单位组织开展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举办科学家精神、大科学工程、先导专项、野外科考等档案主题展,回顾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弘扬爱国奉献、严谨治学的精神,如,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举办了“传递严谨的治学之风——老科学家手稿展(冰川篇、沙漠篇)”,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推出了“大地之子——蔡希陶档案展”。其中,上海药物所制作的“时代楷模”王逸平主题档案展还获评2020年全国经济科技档案工作创新案例二类案例。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拍摄的《南仁东:一眼万年》微视频的结尾,南仁东用沙哑的声音念着自己的诗作,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在微视频日益成为重要宣传手段的今天,中科院院所两级档案部门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近年来,中科院档案馆组织院属单位制作档案微视频30余个。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制作的《天眼之书——FAST项目档案管理纪实》获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专题片一等奖,《南仁东:一眼万年》获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最佳人物纪实奖”,中国科学院获优秀组织奖;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制作的《陈和生: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和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制作的《“科学”密码——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造档案》均获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二等奖。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档案资源建设和资源开发“两手抓、同步推”的工作思路。“十三五”期间,中科院着力抓好重大项目等特色科技档案资源建设,丰富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源如实反映项目建设全过程,为档案宣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发制作的微视频自然引人入胜。

    潘亚男表示,今后,中科院档案馆将继续加强科学家档案资源建设,着力开展科学家档案征集,构建中科院科学家档案专题数据库,组织制作科学家系列档案文献纪录片,编辑出版科学家系列档案出版物,深入挖掘档案中的科学家故事,充分发挥档案在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从不同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自立自强、勇立潮头、勇攀高峰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学家们自立自强攀登科技高峰的奋斗足迹记录在档案里、留存于卷宗中。这些档案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开发好、利用好、宣传好这些宝贵资源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档案工作者的脚步从未停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5月24日 总第368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