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三峡移民档案建设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长江三峡移民档案管理工作纪实

作者:刘渝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4-23 星期五

   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其强大的防汛、发电、通航、调水功能惠及全国人民,泽被华夏子孙。

    伟大的三峡工程孕育了具有重庆特色的三峡移民档案文化。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档案(以下简称“三峡移民档案”)是百万移民搬迁安置的历史见证,是库区经济社会重组的真实记录,是国家鉴定三峡移民工作进度和质量的主要依据,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等功能。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库区干部群众3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移民档案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前,三峡移民档案基本资料齐全、门类完整、制度健全、整理规范、检索方便、利用充分,保管条件符合国家标准,实现了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移民档案工作总目标。

    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最早始于1985年,经过8年试点,1993年随着枢纽工程全面开工而全面展开。从1997年二期移民工作启动到2008年四期移民工作通过阶段性验收的10余年间,是重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和移民档案形成的高峰期。1998年,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移民档案管理办法》。随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有关三峡移民的地方性法规,对移民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等作了明确规定,建立起市政府统一领导、区(县)政府具体负责、档案和移民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库区15个移民区(县)都成立了移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坚持每年与区(县)内的移民乡镇、移民迁建单位和移民项目业主签订目标责任书,分级考核,明确奖惩办法。库区组建了3000多人的移民档案队伍,其中,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有307人。全市各区(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移民档案业务培训200多次,培训移民档案业务骨干和基层干部8000多人次。

    在四期移民工作任务完成后,移民档案工作重点从搬迁安置转为移民后期扶持扶助、三峡后续工作、移民档案数字化加工以及移民档案的移交进馆。2015年,三峡移民档案工作通过专项验收。

    三峡水库的总库容虽然在世界上排名第24位,但工程移民人数和淹没处理总量在全世界却是首屈一指。三峡移民工程覆盖重庆库区的广大农村、城镇、企业和单位,涉及环保、地灾、卫生、林业、文物等多个领域,实际上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整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组。

    三峡移民档案分为库底清理、农村移民搬迁安置、企业迁建、专业项目复建、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污染防治和移民综合管理等10个类别,由乡镇(街道)、相关部门或项目实施单位分类建档。

    截至2015年,时间跨度长达30年(含8年试点)的重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档案工作全部完成。全市为113.8万城乡移民、1.8万个移民项目、9座城市(县城)及101个集镇、1397家淹没工矿企业、720亿元移民投资等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共形成各类移民档案130余万卷。

    建立比较规范的移民搬迁安置档案是移民档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云阳县档案局和县移民局在准确把握移民政策及其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以户为单位建立城乡移民搬迁安置档案。市档案局和市移民局总结提炼了云阳县的做法,并上报市政府,市政府专门向全库区推广了这一经验和做法,“分户档案”的概念由此产生。

    分户档案一式两卷(或三卷),正本由区(县)移民部门保管,副本留乡镇(街道),如果是外迁移民,则将另一副本移交给外迁移民接受地。

    重庆城乡移民按户建档的做法,受到上级领导机关以及业内同行的认可。国务院三峡办、国家档案局、湖北省移民局、水利部移民局等有关负责人多次到重庆库区考察调研移民档案工作。国务院三峡办和国家档案局2003年印发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档案局、水利部、国家能源部2012年联合印发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都强调了城乡移民“按户建档”。

    起初,库区档案设施设备十分简陋。大部分区(县)和乡镇的移民部门没有档案库房。库区甚至发生过移民档案资料霉变毁损、被洪水淹没、被移民哄抢的严重事故。

    从2000年起,重庆市移民局便在本级行政管理费中累计垫支753万元,解决了库区当时最急需解决的档案装具和柜架问题。2006年,国务院三峡办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为移民档案工作争取到4000万元的移民档案专项经费。2011年,国务院三峡办联合国家档案局再次协调向重庆库区拨出档案经费2.56亿元。自此,国家对重庆三峡移民档案的投入达3亿多元,库区移民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利用设施建设也跟着旧貌换新颜。

    从2010年开始,重庆库区移民部门启动三峡移民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历时4年,共扫描移民档案51万卷,形成全文数据3033万条,目录数据524万条。四期移民工作验收结束后,重庆库区移民部门将收集整理的60多万卷移民档案分批移交给了市、区(县)综合档案馆。

    库区地方综合档案馆为了接受移民档案,全部兴建或扩建了馆舍。新建的档案馆设计规范,各类设施设备先进,包括全自动密集架、温湿度调节系统、消防安防系统以及阅览室电脑、触屏查阅一体机、数字档案查询系统、二代身份证阅读器等,为移民档案利用者提供了良好的查阅环境和方便快捷的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移民档案累计查阅利用达40多万卷次。有时,区(县)移民部门的同志不得不采取排队发号的办法来维持档案查阅秩序。移民档案“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功效得到初步显现。

    2006年,随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全面展开,移民分户档案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全市各地移民部门据此出具证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切实维护三峡移民的合法权益。

    在移民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自1997年以来,云阳县依据移民档案先后清理了重复补偿、重复安置、空挂户、虚报冒领移民资金的人员10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避免了移民资金的损失。

    在处理移民信访和处置移民群体性事件中,移民档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库区纪检和检察机关在查处涉及移民工作的案件中,利用移民档案提供的翔实证据,将贪污移民资金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在移民搬迁安置期间,国家对重庆库区先后组织了13次专项审计、15次稽查、4次阶段性验收和一次总体验收。完备的三峡移民档案为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峡移民档案对三峡库区的文化传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巫山县有名移民干部在广泛查阅移民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巫山移民史话》《截断巫山云雨——大移民纪实》等文学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奖的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也是在查阅大量移民档案资料后编著的。

    三峡蓄水后,重庆库区有9座城市和101个集镇永久性地沉入了江底。全市对淹没前的长江岸线、地形地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生态环境、重要建筑的原始状况进行了拍照、录像和测绘,为世人留下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料。

    时至今日,距全国人大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已近30年,三峡工程早已建成,各级移民部门也已经撤销,但是移民档案一直记录着在长江之滨曾经发生过的感天动地的人和事。三峡移民精神,将成为共和国的红色基因,永世传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22日 总第366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