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让延安精神光耀千秋

陕西省档案部门征集开发红色档案亮点扫描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4-19 星期一

    1936年6月,在战火纷飞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登上了西去的火车,开始了他记者生涯中神秘的“红色中国”之行。在那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他亲历了苏区的斗争、生产和生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

    宝塔光辉,映照时空。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从胜利山到凤凰山、从杨家岭到枣园村、从王家坪再到陕北的沟沟峁峁,丰富的红色资源孕育了陕西独具特色的档案文化。多年来,陕西省档案部门立足档案资源优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积极担当,围绕弘扬“延安精神”做深做足文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档案征集编研 打造特色档案名片

    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自2012年起,市档案馆便组织各县(区)档案工作人员到北京、西安等地访谈知青,发放知青情况摸底调查表,征集档案资料和实物档案。曾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在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黑荫贵先后多次向市档案馆捐赠了当年创办沼气池用过的灶头、压力测试仪和知青家书、回乡光盘等珍贵实物档案。北京知青高澎生向市档案馆捐赠了354封家信。在此基础上,市档案馆编辑出版了《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青春屐痕——北京知青大事记》等。

    此外,延安市档案馆还积极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当代历史档案馆开展合作交流,征集到瑞士记者博斯哈德1938年采访延安拍摄的黑白无声纪录片《延安之旅》和瑞士《新苏黎世报》刊发的《在共产主义中国》系列报道、照片等珍贵档案资料;采取民间档案代管、托管等办法,托管延安演艺集团王新利先生200多盘采访老红军、北京知青的珍贵影像资料。

    陕西省档案馆保存了大量民国时期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档案。为进一步推进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追溯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之源,2016年9月,省档案馆与西北大学合作,组织工作人员赴汉中等地重走西北联大耕耘之路,后历时两年成功出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首次公布了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校友的学籍档案。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西迁精神仍在熠熠生辉。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西安交大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为此,西安市档案馆专门编印了《馆藏交大西迁档案史料汇编》,反映了交大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响应国家号召,舍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西安交大筹建西迁历史博物馆之际,市档案馆为其提供了《总理在交大迁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以及规划征地建校、地方支援建设等档案资料。2019年7月,为配合中央电视台《为了可爱的中国》拍摄工作,市档案馆向其提供了馆藏交通大学西迁档案资料。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走入西安临潼华清宫《12·12》西安事变实景舞台剧现场,“战火”在脚下燃烧,“子弹”从身边飞过,交错的光影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安市档案馆参与策划了《12·12》西安事变实景舞台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同时,西安市档案馆还与西北大学西安事变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西安事变图文集》。

    积极举办展览 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

    近年来,陕西省档案馆不断加强与兄弟省份及全省各市县档案馆的交流合作,整合全省档案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展览,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凝心聚力。

    2015年7月7日,“黄河在咆哮——抗战中的陕西”展览在省档案馆举办。其中,关于西安事变的馆藏资料、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毛泽东与斯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谈话记录等均为首次展出。为配合展览宣传,省档案馆还出版了《黄河在咆哮——抗战中的陕西》画册,制作了时长为10分钟的专题片。其间,西安市档案馆与省档案部门“同频共振”,联合西安市电视台制作了《西安红色记忆》专题片;在《西安晚报》上开设宣传和征集西安事变档案的专栏。此外,西安市档案馆还与西安事变研究会、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枪烟炮雨启复兴——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展”;在挖掘馆藏西安事变档案资料基础上,举办了“西安事变档案史料图片展”,全方位地反映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重大意义。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开展好此次展览,除了查阅馆藏,省档案馆组织工作人员走遍了西安市各大图书馆,并前往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等,搜寻有关陕西的抗战史料。全省各地档案馆也‘闻令而动’,积极提供各种档案资料。省档案馆还多次与西北大学教授进行沟通,寻找档案背后陕西人的抗战故事。”

    2016年,在省档案馆举办的“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展览现场,当93岁老红军徐世均回忆起兄弟俩参加红军的有趣故事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们不知道理论性的东西,顾不得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只知道走完这段路,我们国家才有希望。”中央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西安市电视台等对此进行了报道。随后,省档案馆发行了画册《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制作了一套流动展板,在省委机关大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及部分地市进行巡展。省委领导在观看展览后,对展览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指示要建设永久展馆。次年,省档案局馆和省委党史研究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联合印发《关于征集红军长征档案实物资料的通知》,抽调工作人员前往陕西宝鸡、延安、甘肃庆阳等地征集实物档案。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落地主题展馆于2017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骊山北麓,华清池畔,五间厅墙体上的弹孔清晰可见。在西安事变82周年之际,陕西省档案馆举办了“西安事变”落地展。开展当天,央视新闻移动端、新华社现场云、榴花直播、触电新闻、北京时间等新媒体平台专门对此进行了直播,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点赞。

    2019年6月起,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省档案馆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引发广泛关注,为推动全省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打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展览荣获了2019年度“陕西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特别荣誉奖”。

    在大力举办展览的同时,省档案馆积极利用地处大学城的区位优势,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共建学生教育实习基地,使省档案馆成为青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心;持续开展机关主题党日、档案志愿服务、中小学研学等活动,送档案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充分发挥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咸阳市、宝鸡市档案馆先后被确定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等。汉中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室被纳入公民代表进机关必访内容。榆林市档案馆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党校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巧借力”撬动宣传“大格局” 唱响档案最强音

    专题纪录片是陕西省利用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一大“利器”。2014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陕西省档案局、榆林沙漠之花美术馆、清涧县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斩获社会类最佳导演和最佳纪录片提名奖两大奖项,这是该片继“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为引导全省档案工作者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19年,陕西省档案馆举办了全省首届“解读档案 传播文化”征文暨电视分享大赛活动。9月5日,12名选手在西安广播电视台进行决赛,内容包括《筑路也是一场战斗》《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合阳县馆藏史料〈敌机轰炸合阳记〉解读》等,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等媒体对决赛进行了同步直播。

    2020年,省档案馆联合西安市广播电视台打造了《解读档案——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专题节目,来自不同行业的12位档案工作者分别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延安爱国青年的初心》《忠勇可风驱日寇——平民义勇军渡河抗日追记》等党史故事。有网友留言“节目解读得很清晰,使人轻易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

    2020年国际档案日,陕西省档案馆与北京、天津、福建、湖北、四川、宁夏等地档案馆联合推出“档案记忆”联动直播活动,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档案文化云直播,7家档案馆接力直播展示各馆的“镇馆之宝”,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人民视频等媒体同步直播该活动,并第一次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媒体向海外传播。

    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依托红色档案资源,陕西省档案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奋力书写陕西档案工作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19日 总第366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