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以首善标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

作者:孙俊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8-17 星期一

    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成立于1986年,2009年晋升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2016年,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的新馆启用,是北京市首家区级档案馆新馆,馆藏档案107余万卷(件),总量位居北京市16区之首。2019年机构改革后,海淀区档案馆成为区委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近年来,在上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档案馆紧紧围绕海淀区“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的“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档案工作价值,实现档案事业新发展。

聚焦新时代,谋划海淀档案事业发展新格局

    有为促有位。一直以来,档案工作得到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19年4月,区委书记于军视察区档案馆,他对全区档案工作者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全区档案事业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区档案馆全体同志的努力和付出给予赞扬,希望全馆同志齐心协力开创海淀档案工作新局面。历任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经常前往区档案馆调研档案工作,多次作出批示,鼓励区档案馆抓实抓好与高校合作推进的“校外人才基地”工作,落实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此外,档案工作纳入全区“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一系列举措为全区档案事业科学规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准确把握新时代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大局的基础上,区档案馆主动作为、积极进取,确保档案工作同全区各项重大活动、重要项目、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区档案馆每年跟进区党代会、区委全会、区两会等重要会议,全程纪实,建立专门档案;作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健康促进示范区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前对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归属提出明确要求,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抽调专人服务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起草《关于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海淀区档案收集、整理办法》,明确活动各分指挥部档案管理职责,指导、督促各分指挥部完成活动材料收集、归档和向市、区两级档案馆移交工作;提前介入机构改革等重点工作,起草《关于在全区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以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下发,区档案局、区档案馆密切配合、深入调研,制定《海淀区涉改机构档案处置办法》,已将6家涉改单位的档案接收进馆,确保涉改档案安全、完整。

聚焦新动力,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探索新路径

    海淀是科技强区,也是文化大区。区档案部门创新思路,进一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区档案馆格外注重档案文化的挖掘与阐释,依托馆藏资源,陆续推出《重生的凝固乐章——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复建景观巡礼》《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馆藏珍品选萃》《海淀三镇·寻踪》等书籍,挖掘海淀档案资源的文化底蕴,揭示海淀文化的历史脉络和资源禀赋,为凸显海淀文化魅力、普及区情教育、增强海淀文化自信发挥重要作用;以知识性和体验感为导向,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特别是自新馆开馆以来,采取固定展、巡回展、微展览、线上展等形式推出“海淀印迹”“海淀文萃”“海淀特藏”等19个展览,接待参观者4万余人次,已成为档案行业交流互动、党政机关党日活动、中小学课外教育、市民群众了解海淀历史区情的重要场所;推进“档案+科技”融合,打造信息公开大厅、微信公众号等互为补充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声、光、电技术植入展览,多点触摸屏、人机交互问答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备受参观者关注,“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号累计阅读量达60万人次,成为传播海淀档案文化的有效载体。

    教育是海淀的金名片。记录海淀教育发展历程,为建设教育强区提供档案支撑,一直是海淀档案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截至目前,全区163所中小学校档案工作全部达标。区档案馆还与区教委联合开展教育系统档案人才培训、重要编研成果征集、特色学校档案集中进馆、区情读本编制推广、全民阅读活动、中小学校外现场教学等工作。同时,区档案馆立足科技大区区情,拓宽服务领域,注重加强针对科技企业的档案业务培训、咨询、上门指导、参观交流接待等服务,先后为北大方正万普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提供档案服务,为海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作出了应有贡献。

立足馆藏优势,精准发力,形成档案服务新特色

    在铸造海淀特色档案资政品牌方面,区档案馆编纂《海淀区大事记》《海淀区领导政务活动汇编》《海淀区四套班子工作报告选编》《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大事选编》《海淀历史上的今天》等编研材料,为区领导决策、编史修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参考和资政作用。“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号曾连续推送海淀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大事。其中,1977年海淀区召开全国第一次区级科学技术大会的信息,不仅为区领导决策、为全区改革开放及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庆祝活动方案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纪念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宣传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此期间,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媒体,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门、宣传部门等纷纷走进档案馆,查阅利用与中关村建设发展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馆藏档案资料。

    在打造具有海淀特色档案资料中心方面,区档案馆围绕三山五园、中法文化、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关村创新发展等主题,开展特色征集活动,同时向区属各单位征集特色编研成果,建成档案编研成果展室——《海淀文萃》,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展3年来,区档案馆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团体约230批次,得到观众普遍认可。区政协在此加挂了“海淀区政协文史馆”的牌子。2019年底,区档案馆开始着手整合颐和园、圆明园、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等“三山五园”的档案资料,筹划建设“三山五园资料中心”项目,运用档案资源打造海淀区的历史文化“新名片”“金名片”。目前,该项目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民生档案具有“记录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作用,收集、管理好民生档案并依托民生档案资源做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多年来一直是海淀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区档案馆不断加大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力度,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一门一窗一次”为导向,探索建立“一站式”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与区民政局实现婚姻数据共享,与全国30家档案馆签署民生档案异地跨馆利用合作协议,在推进档案利用智能化、便捷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彰显了海淀档案工作者顽强拼搏、服务人民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海淀区档案馆将坚守初心,更好地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以首善标准,更好地服务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奋力开创海淀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8月10日 总第356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