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融入八桂大地脱贫征程的壮美画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定点扶贫工作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特约通讯员 蒋宏灵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7-30 星期四

    2015年,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自治区档案局馆定点联系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民新村和玉业村3个贫困村。长期以来,耕地少、缺水等问题严重制约着3个村的发展,贫困发生率高。近年来,在自治区档案局馆的帮扶下,民族村被列为南宁市2019年乡村振兴(生态综合)示范村;民新村特色产业覆盖率提升至97.17%,成为马山县符合2019年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荐条件的6个村之一;玉业村84户296人实现脱贫,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几年中,自治区档案局馆干部职工投身于八桂大地脱贫攻坚伟大征程的壮美画卷之中。

“进了民族村的门,就是民族村的人,民族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直接参与定点贫困村帮扶工作的档案工作者是扶贫画卷中最美丽动人的身影。自治区档案局馆干部廖彬团2015年被派驻到民族村担任第一书记,“进了民族村的门,就是民族村的人,民族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民族村地处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城东部,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一类贫困村,村民主要依靠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村集体无任何支柱产业,贫困户比例较高。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着手呢?廖彬团意识到,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不断攻坚克难。

    开展帮扶工作期间,廖彬团注重加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着力抓好乡村干部和乡土人才“两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廖彬团的带领下,民族村坚持以党建为主线,以道德文化为引领和抓手,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淳化民风,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在基层党建各个领域,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让村民得实惠,逐步走出一条“党建+道德扶贫”的新路子。现在的民族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齐心协力在幸福的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精准扶贫档案是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真实记录。廖彬团发挥档案干部专业优势,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调查摸底,收集信息,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他组织村两委成员采取分片管理、“化整为零”的办法,把精准扶贫建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有人做事、有人负责。经自治区档案局馆批准,廖彬团在民族村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示范村试点工作,指导全村把收好管好精准扶贫档案与扶贫工作同步推进,打造精细化、程序化的脱贫攻坚档案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档一册”、社会帮扶等各种文件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确保全村393户建档立卡户扶贫档案的齐全、真实、准确,使民族村成为自治区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典型示范村。

    民族村峰峦叠翠、山奇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廖彬团在自治区档案局馆的支持下,推动民族村出台旅游发展规划,以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基础,筹资建设“兵人特战训练营”“真人秀CS野战”及观音洞景区等建设项目,依托种桑养蚕、山黄牛养殖、黑山羊养殖、桃李种植等农业优势产业基地,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进和培育3家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整合土地资源,助推土地流转。进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依靠土地入股分红、享受优先安排务工、订单种植等办法脱贫,实现了贫困户和村集体共同增收的目标,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2017年,民族村粮食种植面积1600余亩,总产量910吨;糖蔗种植面积320亩,总产量1600余吨,农民种蔗总收入80万元左右;桑叶种植面积210亩,产茧6000公斤,给农民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竹子种植面积9600亩,销售竹笋与竹材收入近25万元;发展采摘桑葚、桃李、黄皮果、大青枣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也直接带动旅游产业收入35万元;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家户外拓展公司更是让产业扶贫走上了快车道。民族村村民梁凤珠高兴地说:“每个周末我们村都会迎来游客体验CS真人野战户外竞技,我们村民售卖土特产,为户外竞技活动提供引导,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每月增收两三千元。这得好好感谢廖书记!”

    把自己当作扶贫村的人,把扶贫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馆扶贫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不竭动力。201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干部农建萍接替廖彬团担任民族村第一书记。在廖彬团工作的基础上,农建萍秉承“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理念,组织成立了以“有困难我上,党员当模范”“党群同心手牵手,为民服务我先行”为宗旨的“党员突击队”和“党群同心服务先锋队”两支队伍;作为档案学专业硕士,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形成“三同、三化、三得”管理模式,并得到了自治区党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动员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入合作社,促进了108户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民族村已于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被列为南宁市2019年乡村振兴(生态综合)示范村,打造了一个脱贫攻坚的“大石山样本”。

“亲历奋斗的青春才有意义,要以不停息的奋斗书写无悔的芳华”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档案部门女干部占多数,在扶贫攻坚伟大征程中也留下了她们坚强干练、拼搏奋斗的身影。农建萍如此,陈慧玲亦如此。2018年3月,自治区档案局馆女干部陈慧玲主动报名到民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一颗赤诚之心,凭一股奋发干劲,挑起脱贫攻坚的重担。陈慧玲一干就是两年多,从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锻炼成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女强人。

    民新村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中既有汉族,也有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全村491户1957人中贫困人口212户882人。陈慧玲接任民新村第一书记时,面临着贫困村“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路通村屯、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及“贫困发生率低于3%”这几项脱贫硬任务。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陈慧玲认真履行村第一书记职责,带头讲党课,建起村党务、政务公开宣传栏,建起3个屯级党支部活动室,她还积极推进村屯党支部星级建设、党员积分管理评议等多项党建工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决定、推进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

    陈慧玲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以提升特色产业覆盖率为目标开出发展产业“方子”,用好每年的第一书记产业帮扶经费,争取了14万元扶贫基金用于蚕房建设。在陈慧玲及帮扶队员的带领下,民新村培育了鸡、猪、桑蚕、牛等养殖项目,培养出了5名致富带头人,成立了5家专业合作社,建设了肉猪和地方特色品种鸡2个产业扶贫示范园,并将获得的产业奖补资金100万元投入村民合作社,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壮大,直接带动和辐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一年间,民新村特色产业覆盖率从不达标提升至97.17%,村集体经济规模大幅增长,成为马山县符合2019年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荐条件的6个村之一。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陈慧玲认为,激发广大群众渴望脱贫、能够脱贫的内生动力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她带领自治区档案局馆帮扶团队通过开展现场参观座谈、扶贫政策知识竞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贫困村脱贫成效,还举办了多期养殖、烹饪等技能培训班,并鼓励村民外出参加建筑工程、电工技术职业培训。2019年,民新村共有86户33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初的18.97%降至1.12%。

    2020年初,陈慧玲因劳累过度导致旧病复发不得不接受手术。4月,陈慧玲大病初愈后重返民新村,站在已焕然一新的村道上,回顾驻村扶贫2年来的经历,她不禁感慨万千。陈慧玲坦言,驻村扶贫的两年是她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她收获了果实、经历了险阻、也心怀愧疚。民新村产业蓬勃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明显改善而且前景美好可期,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是收获;面对村屯几近被山洪淹没,道路和通讯信号中断的险情,和村干部们一起翻越人迹罕至的山路进屯查看灾情、转移灾民是惊险;忙于协调有关部门项目落地,推进村里的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而无法脱身,在母亲住院接受手术两天后才赶到床前尽孝,也不能更多地陪伴和照顾刚上小学的女儿是愧疚。

    陈慧玲说:“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自己很庆幸成为这个历史性重要时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贫困村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亲历奋斗的青春才有意义,要以不停息的奋斗书写无悔的芳华。”

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作帮扶村脱贫攻坚的坚强后盾

    自治区档案局馆是驻村第一书记施展本领的坚强后盾。自治区档案局馆将定点扶贫工作列入局馆年度工作计划,局馆领导班子召开40余次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落实帮扶资金,压实帮扶责任,督促帮扶措施落地见效,每月召集工作例会了解各村工作进展情况,重点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局馆班子成员多次带队深入帮扶贫困村调查研究,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全体干部全部参与“一帮一联”工作,干部职工纷纷和各村重点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局馆各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听取群众意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跟踪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喝上干净的饮用水、走上平坦的砂石路、晚上有路灯照明……小小改变带来的是居民幸福感的大大增强。自治区档案局馆在扶贫工作中高度重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自治区扶贫办、自治区财政厅、南宁市以及马山县积极沟通,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2017年,自治区档案局馆协调有关单位在玉业村加拉、公山、地汉3个屯建成总长5.8公里的砂石路项目,协调马山县发改局完成玉业村上乡屯100立方米蓄水池项目建设,解决了困扰玉业村部分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饮水难问题;2018年,筹措资金140余万元,帮助贫困村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019年,争取到项目资金53万元,用于3个村的11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帮扶工作中,自治区档案局馆深深意识到,只有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斩断穷根、开掘富源。因此,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成为自治区档案馆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依托种桑养蚕、山黄牛养殖、黑山羊养殖、桃李种植等产业基地,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进和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到贫困村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户增收。2019年,协调争取帮扶资金90万元,帮助贫困村开展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在民族村,重点推进旅游产业扶贫,指导做好种桑养蚕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鼓励新村屯群众流转土地,帮助金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落实产业专项资金30万元,发展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玉业村,帮助制定和实施贫困村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规划,建成4个合作社,分别发展猪、山黄牛、黑山羊、里当鸡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年初,自治区档案馆对帮扶工作提出新要求,指出要通过抓好扶贫项目推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确保定点帮扶村脱贫摘帽成效得到巩固,这正是“造血思想”的生动体现。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自治区档案局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贫困村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向群众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30日 总第355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