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用非遗作品讲好抗“疫”故事

——宁夏非遗传承人助力防疫档案资料征集工作

作者:王 颖 孙小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5-18 星期一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关于征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档案资料的通知发布后,自治区档案馆收集处迅速响应,明确工作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为使疫情防控工作珍贵瞬间通过非遗文化艺术这一独特形式得以永久保存,收集处两名同志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途径主动搜集征集线索,积极与部分宁夏非遗传承人联系沟通,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纷纷表示,希望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记录疫情防控的感人场景,借此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战“疫”力量。

    一份特殊的抗“疫”母女情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第三批自治区级剪纸项目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宁夏工艺美术大师井春霞抱着决不能在疫情防控期间缺席的态度,创作出鼓舞人心的剪纸作品——《妈妈必胜》,生动展现了女儿送妈妈上一线抗“疫”的感人画面。作品中,一群和平鸽向着朝阳展翅翱翔,被烂漫桃花簇拥着的母女俩眼神坚定自信,女儿用手势传递出妈妈必胜、战“疫”必胜、中国必胜的满满正能量。

    笔耕不辍,展现艺术工作者的担当

    田坤,第四批自治区级民间绘画项目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疫情期间,田坤坚持创作,还为抗“疫”一线捐款。从宁夏医疗队驰援湖北,到志愿者关爱独居老人,再到一线社区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她用16件画作生动展现了抗“疫”期间各行各业同舟共济的感人场景,生动诠释了一名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服务大众的艺术担当。她创作的《抗击疫情组画》在自治区文旅厅主办的《万众“艺”心、共战疫情》宁夏抗击疫情主题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将悬壶济世精神铭刻于心

    邱兆雨,银川市金凤区第四批葫芦刻画非遗传承人,致力于葫芦文化创作20余年。悬壶济世是人们对医者救死扶伤的赞誉之词,其中的“壶”指的就是葫芦。邱兆雨深情地说:“葫芦寓意吉祥,适合刻画积极向上的主题。悬壶济世指的就是医护工作者,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更多人的平安,所以我把医护工作者画在葫芦上,看着心里就踏实。”疫情防控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与医护工作者有关的葫芦刻画作品,其中,《压痕》系列作品在自治区文旅厅主办的《万众“艺”心、共战疫情》宁夏抗击疫情主题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万众“艺”心,展现抗“疫”力量

    马灵雁,吴忠市级剪纸项目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其剪纸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她把乡村、社区、学校作为剪纸的公益传承基地,培育出众多剪纸爱好者,不仅传承和发扬了剪纸艺术,还带动了更多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在抗击疫情期间,她通过微信、快手等平台开展“居家学剪纸”活动,创作出多幅疫情防控剪纸作品,其中,《团结就是力量》系列作品在自治区文旅厅主办的《万众“艺”心、共战疫情》宁夏抗击疫情主题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众多非遗传承人用精湛技艺、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全民勇抗疫情的一幕幕感人瞬间,并将自己的作品无偿捐赠给自治区档案馆,为保存历史记忆、丰富馆藏内容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作品将被永久收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14日 总第352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