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征文:不忘初心 素履以往 践行宗旨

——来自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的感悟

作者:吕 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5-11 星期一

编者按

    今年4月,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的“宝葫芦”杯主题征文活动正式启动。征文内容围绕“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这一主题,通过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图景。即日起,本报四版将开设专题栏目,选登部分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脱贫攻坚,实现小康,这是我党不改初心、前赴后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2015年8月,随着党中央脱贫攻坚冲锋号的吹响,我作为一名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身背行装来到了自己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柏井镇芦家峪村。进村伊始,我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辱使命,用自己的行动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大会战中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档案人的忠诚与担当。带着这份执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与全体村民同甘共苦、奋力拼搏,终于于2017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在担任两届(2015年8月——2019年8月)驻村第一书记并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于2019年8月回到原单位上班。回顾4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科学创新,求真务实,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为一名来自档案部门的第一书记,我给自己的驻村工作定下了最初的思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只唯实,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真正把第一书记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到极致。

    驻村伊始,我发现过去的农村工作中有许多环节都不标准、不规范,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本村实际进行了认真思考,本着务实、创新的原则大胆进行了改变。

    比如,针对贫困村精准扶贫资料管理不规范,存在严重缺失的问题,我结合所从事的档案管理专业的特点,把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方法运用到了精准扶贫资料管理上来,从而使芦家峪村的文件资料整理做到了整齐划一、查找便利。这一管理模式受到了柏井镇脱贫办的充分肯定,并成为全镇贫困村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样板。

    针对村里党务、村务等项工作开展不规范的问题,我与村支两委积极谋划,帮助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建立了多项党务、村务及村支两委工作规范及制度,使帮扶村的各项工作开展都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在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下有序开展,从而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一致称赞。

    针对制约芦家峪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无水源、无青壮劳力、无资源”这一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项目扶贫与村民意愿相结合、“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救济相结合、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的原则,我与村支两委将发展“苗木种植、连翘种植及养猪产业”确定为芦家峪村贫困户增收的支柱产业,并积极奔走联系,确保产业脱贫项目的落地落实。

    另外,我对全村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逐个分析、梳理,再结合个人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考虑到全村的脱贫产业连翘种植和苗木种植不能使贫困户马上增收的特点,我又为村民确立了短平快的“输血式”增收项目:每年争取护林防火专款,在芦家峪村组建以贫困户为主体的“芦家峪村巡山防火护林队”,在防火期,每天安排两名巡山防火护林队员进行巡山防火,给其发放工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村贫困户持续保持稳定增收,并最终实现了芦家峪村的整村脱贫。

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作广大村民的贴心人

    担任第一书记的4年中,我始终心系贫困村的广大群众,始终把贫困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从任职伊始,我就经常到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谈心,倾听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心声,把他们的各种要求记到日志中、放在心里头,并从一点一滴做起,尽全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真正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村里的五保户赵福生80多岁了。有一次,他专门赶来找我诉说其银行卡里没有收到本该打进的“爱心煤”款,怀疑是村会计给其漏报了。我立即询问村会计,会计说全村每一人的“爱心煤”款都及时发放了,不可能漏报老人家一人。为了搞清原因,我带着老人赶到县城里的农业银行打出明细进行核查。一查方知钱早已打入老人的账户,是老人前不久自己取出花了。由于上了年纪,老人忘记了已取钱这码事,等银行的服务人员向其解释清楚具体缘由后,老人才想起取钱的事。搞清楚了原因,老人对我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不停地向我表示感谢。

    再有,贫困户李瑞青的妻子由于精神失常,把被褥都撕扯坏了,我知道后立即为其重新解决了一套被褥;2018年村里举办传统庙会,我个人捐款1000元用于庙会期间回村观戏人员的花销;每遇有村民家的红白喜事,我都参加;每遇有村民患病住院,我都前去探望……这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小事拉近了我与村民的距离,真正使我与村民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倾诉内心冷暖的贴心人。

不畏艰辛,适应艰苦环境,真正在农村扎根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中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土地贫瘠,自然资源缺少。要想长期在此工作,就必须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积极适应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生活,才能真正在农村扎下根。

    我所在的芦家峪村先天无水,村民只能靠修建旱井接蓄雨水以作生产和饮用水。还记得我驻村后从水窖中打起的第一桶雨水,里面夹杂着数不清的木屑和小虫子尸体,对于喝惯了城市自来水的我,那种强烈的震撼刻骨铭心。但当我想起村民那一道道质朴而充满期盼的目光,另一种不改现状不回头、不全脱贫誓不休的决心也瞬间油然而生。我毅然从桶中捞出木屑和虫子的尸体,把雨水倒入壶中烧开饮用。

    暑伏天睡觉要开电暧器,这在一般人听来肯定认为是个笑话,但却是我驻村生活的亲身感受。村里住的窑洞,真真可谓“冬暧夏凉”。一到暑伏天,家家窑洞中靠山体一边的墙体都往外渗水,导致被褥整日都是潮湿的,白天除了要把被褥拿到室外晒一整天外,晚上睡觉盖上被子还要打开电暖器,不然后半夜就会感到奇冷无比。贫困的村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日复一日的生活,驻村干部当然也不能例外。适应艰苦环境,只是扎根农村的第一步。

    驻村生活的另一个“乐趣”就是居所经常会有小虫子(如蝎子、油蜒)、小动物(蛇、黄鼠狼等)光顾。一次,我从家里带了干粮回村,回到住处放下干粮后出去上厕所,由于没锁门,回来就发现所带的干粮被黄鼠狼咬得碎了一地。望着这片狼藉,我只能无奈地笑笑。

    4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经历,已让我完全适应了农村生活,所有的艰苦与不便相对于我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而言,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摆脱贫困迈入全面小康已从梦想变为现实。请让我由衷地感谢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幸福的希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11日 总第352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