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展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以下简称“苏州学术中心”)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扩大苏州档案的国际影响力,应2019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年会组委会、日中交流促进会的邀请,2019年年底,苏州学术中心代表团先后赴澳大利亚、日本开展了为期8天的年会交流、合作洽谈、展览展示等活动。
参加2019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
苏州学术中心于2018年参加了国际档案理事会雅温得年会,同年,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成员,迈出了苏州档案走向世界的第一步。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2019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在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举行,会议以“设计21世纪的档案馆”为主题,由澳大利亚档案工作者协会、新西兰档案与文件协会、国际档案理事会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太平洋地区分会共同举办,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人参会。
年会期间,苏州学术中心代表团聆听了《土著群体的文化与记忆传承》《面向21世纪档案馆与档案事业的设计与转换》《档案事业的创新思维与体验》等多场学术报告。会议现场,代表团积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沟通交流,宣传苏州丝绸档案以及近年来围绕丝绸档案和申遗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代表团作为理事会成员和论文完成者积极参加年会交流活动,切实履行理事会成员权利和义务,向世界展示了苏州档案文化,也为扩大苏州的国际影响力贡献了应有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繁荣,越来越多的档案工作者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了更多中国声音。此次年会上,我国各地的档案工作者交流感受、分享收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档案团队的风采。
访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成立于1948年,是日本唯一隶属于国会的国立图书馆。该图书馆由东京总馆、关西馆和国际儿童图书馆组成,并在日本各府省厅和最高裁判所内部设置27所支部图书馆形成网络,联合发挥图书馆职能,向社会提供服务。苏州学术中心代表团此次访问的是其位于东京的总馆。
代表团向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了中国丝绸档案馆和苏州学术中心,并以展板形式对苏州丝绸档案进行了全方位宣传。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苏州丝绸的历史和工艺非常感兴趣,并对中国丝绸档案馆所做的保护开发及申遗工作表示赞赏。双方就今后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东京总馆主要馆藏有日本国内的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外国的图书、报纸,议会法令资料、政府机关资料、国际组织资料、地图资料、古籍资料、宪政资料、日本被占领时期的资料以及音乐影像资料等。其主要职能包括3个方面:一是协助国会立法决策活动,比如构建国会会议记录和法令的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为国会议员提供国内外的数据信息,或根据国会议员的要求利用馆藏资料开展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二是收集保存资料信息,即通过呈缴本制度广泛收集日本国内的出版物,通过采购和受赠的方式收集国外出版物,通过专门网站收集日本国内网站资料和民间出版的无偿且无版权的电子书籍等,并实施资料的数字化、修复破损资料以及改善保存环境;三是提供信息资源利用,除了提供馆藏资料的阅览、复印以及相关查询等到馆服务,还通过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提供跨馆和远程利用服务。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这3个职能与我国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有着相通之处,尤其是协助国会立法决策活动这一职能是该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独特之处,因为图书馆中有一部分馆藏来自日本原帝国图书馆和帝国议会的贵族院、众议院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也是我国档案馆的重要职责所在,如何更好地挖掘馆藏资源,提供更加精准的档案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功能,是档案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保护利用方面,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在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基础上,还通过限量和不同价位的收费复印服务达到限制利用和保护珍贵文献的目的。我国档案部门早在2013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档案利用收费项目,查阅者可根据需要免费复印档案资料,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这是我们便民利民的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曾出现过有查阅者要求大量复印甚至整卷复印并非必需的档案资料的情况,从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如何平衡便民与节约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收获与感悟
1、文献遗产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
世界记忆项目是199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倡议,主要收录具有国际、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旨在抢救正在逐渐老化、损毁的人类记录,推动全球范围内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实现世界记忆项目的目标,国际咨询委员会决定建立名录,并在1995年颁布的《世界的记忆——保护文献遗产的总方针》中对《世界记忆名录》进行了具体说明。从1997年成立时入选的首批38项文献遗产到2017年入选的80项文献遗产,20年间,《世界记忆名录》共收录了来自5个地区124个国家的共计429项文献遗产。
澳大利亚和日本两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数量与中国相比都不算多。其中,澳大利亚入选6项,日本入选7项。从入选时间来看,澳大利亚的申遗工作启动相对较早,有5项文献遗产都是在2001年至2009年间入选的,之后工作有所停滞,直至2017年才又有文献遗产入选。而日本在2010年之前无一入选,7项文献遗产均为近10年内入选的。其中,“日本庆长时期派遣赴欧洲使团的有关史料”“17世纪至19世纪朝鲜赴日信使档案”两项文献遗产,分别是由日本与西班牙、日本与韩国联合申报的,这也是世界记忆项目所鼓励的做法,通过联合申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2、档案记忆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
澳大利亚对土著民族文化和记忆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澳大利亚的档案工作者在土著民族文化和记忆的传承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年会上进行了展示;位于阿德莱德的南澳美术馆拥有大量民族艺术收藏品,并拥有为土著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的固定展览;当地博物馆更是设立了澳洲土著文化展厅,展厅拥有近3万件藏品,对澳洲土著的迁徙历史、地域分布、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与手工艺等进行全方位展示。
2019年正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土著语言国际年,在年会开幕式上,组委会特邀澳大利亚卡乌纳族表演者进行土著文化的“才艺展示”。来自阿德莱德大学国家土著语言与音乐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也分享了他们在保护当地土著语言、档案和文化遗产资源方面的进展,比如通过拍摄识字认字读字的动画短片传播古老的民族语言,建立有多种语言切换的土著语言学习网站。研究团队还在现场展示了动听的土著歌曲。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大量珍贵的民族记忆和文献遗产,比如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元代西藏官方档案”等。如果借助现代技术,将这些记忆遗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将会是一种更好的保护方式。
3、设计21世纪的档案馆离不开技术,但更要以人为本
“设计21世纪的档案馆”是此次年会的主题,参会代表们对数字技术在归档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档案馆建设及数字档案发展等领域的创新作用提出了不少见解。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的马克·克鲁克斯顿教授介绍了太平洋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建设情况,其主要特色是借助数字档案馆平台建设连接多语言、多文化的档案资源,由此还衍生出太平洋虚拟博物馆示范项目等相关项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凯瑟琳·丹教授则以悉尼股票交易登记档案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将这些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分析结果。
以人为本,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档案服务,是我国档案部门近年来努力的方向。围绕最具代表性的民生档案,外国档案工作者也分享了研究成果。比如,来自英国的谢帕德教授结合英国本土档案事业发展现状,阐释了儿童档案的重要性及开展工作的必要性、迫切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米歇尔·卡斯韦尔教授探讨了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档案构建与保存方面的话语权问题,提出档案的鉴定标准不应以社会主流群体的价值取向为转移。
苏州学术中心成立刚满一年,在世界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提升档案工作的科技含量,对标国际一流,更好地收藏保护、研究利用包括丝绸档案在内的众多文献遗产,进一步扩大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6日 总第3482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