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访

适应新形势 展现新作为

作者:安徽省档案馆馆长 黄玉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1-08 星期五

    结合安徽实践,我就适应体制变化、完善工作机制、在深化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交流几点体会。

适应体制变化、完善工作机制

    体制与机制有所区别,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体制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993年,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合并,开启了国家层面的局馆合一体制。我省1959年成立省档案局、省档案馆,此后几经变化,但始终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次机构改革行政职能划入省委办公厅,加挂省档案局牌子,省档案馆单独设置。各市县也改为“局馆分设”,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要充分认识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要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机制原指机器构造及运作原理,借指事物内在工作方式。机制是可以“设计”和“执行”出来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地方档案机构改革后,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协商提出了《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工作衔接方案(试行)》,就26项具体工作职责履行,明确了具体内容、责任单位、协助单位,确保“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工作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此外,省档案局、省档案馆正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要事项通报制度,确保机构联动、协同高效。

重新审视档案事业主体定位

    档案馆是集中保管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档案事业的主要部分,是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这次机构改革后,有必要重新审视档案馆的职责功能,增强对档案馆在档案事业中主体地位的认同。

    一是档案馆是档案的最终归宿地。档案从形成者那里,流向档案室,最终将流向档案馆。二是档案馆是各类档案的集结地。立档单位的档案必须按规定年限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馆档案既多又全。三是档案馆是档案的价值高地。百年无废纸、千年纸变金。档案馆馆藏着永久和长期保存的档案,馆藏有各类珍贵的历史档案。四是档案馆是档案的利用服务阵地。档案进了档案馆,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实现了档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档案馆是档案的安全保管基地。档案馆库建设依据《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进行,最适合档案安全保管。六是档案馆是档案工作者人才高地。机构改革以后,大多数同志留在了档案馆,很多业务骨干留在了档案馆,为档案工作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重新审视和理解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不仅有利于理解改革大局,谋划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档案馆干部职工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角色意识,增加责任感、使命感。

明晰目标职责和功能方向

    档案馆的目标职责和功能方向可以概括为“3455”。

    “3”指档案工作的3项目标,即最大限度地丰富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档案。

    “4”指档案馆工作的4项职责,即“收管存用”。为更好地履行4项职责,省档案馆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明确保留了对省直单位和市县的业务指导职能,并承担全省档案系列职称评审具体工作,主管省档案学会工作,这是结合实际作出的有利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5”一指档案馆的5项功能,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询中心、电子档案备份管理中心。

    “5”二指档案馆的5个建设方向,即建设国家馆、综合馆、公共馆、数字馆、智慧馆。作为国家馆,要在档案征集、接收等诸多工作中体现国家意志,在档案保管和利用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综合馆,应当依法接收保管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丰富馆藏结构;作为公共馆,馆藏档案要向社会开放,让人民群众共享档案事业发展成果;建设“数字档案馆”是信息化条件下档案馆工作转型发展方向;“智慧档案馆”是推进信息化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的趋势性指向。“五馆”建设没有排他性,可以一并推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7日 总第3446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