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访

用档案讲好故事——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

作者: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市档案馆副馆长 邢建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1-08 星期五

    自2013年以来,上海市档案局法规处牵头组织了“档案里的故事——档案法治宣传与档案文化传播全市巡讲”,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向全市各界进行巡回演出,成为上海档案法治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一张闪亮名片。目前,上海市档案局、市档案馆通过与有关单位合作,精心创作改编了47个故事,累计92场次,观众达到4万余人次。

    好故事从哪里来?从档案里挖掘故事,从档案里宣传档案工作,从档案里弘扬先进人物。档案系统档案多,但容易写成陈旧老套的历史故事,我们力求新旧贯通,以“新”为主。一些故事人物还都是健在的先进典型,比如地铁公司的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家,大飞机制造的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还有C919首飞机组,在故事演讲的过程中,我们或请来故事主人公的领导、同事讲述故事外的故事,或把故事巡讲到故事主人公的工作单位,互动效果非常好。

    讲故事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宣传故事中的先进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弘扬一种精神,传播一种正能量,以此去激励、鼓舞听故事的人,像故事主人公那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故事会结束后,连商飞公司自己的职工都争相与C919首飞机长合影留念,可见故事的力量有多大。

    讲故事重在参与,要尽可能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比如邀请局馆年轻人写剧本,或作为故事员、主持人上场,大家看了很熟悉很亲切,效果非常好,他们也从中受到教育。我们也举办过“档案里的故事”征文活动,在全市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下,一次就收到来自86个单位的稿件共计124篇,由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会同市文联从中精心挑选出14篇,再组织故事家采风、提炼、再创作,改编成既通俗生动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故事作品。

    故事会似乎是传统说书艺术中的一种,但在当下,不能再以简单的传统讲故事模式翻版出现,必须要有现实关怀和创新意识,创造最佳舞台效果,以PPT、音效配合故事演讲,甚至由故事主角在背景中现身说法,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

    另外与大家分享一个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前几年,上海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在外办的支持下,举办过“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在中印两地巡回展出。

    但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中,几乎找不到泰戈尔的原始档案,也没有一张照片,可以想象我们先是信心满满、接着大吃一惊的情景。如何举办一场展览呢?如何让展览“无中生有”?

    首先是研究清楚泰戈尔访问上海和中国的历史脉络。其次,求助于泰戈尔访华期间到过的一些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得到了各地同行的大力支持。有的寄来泰戈尔历史照片,有的寄来泰戈尔访问过的某些景点的老照片。三是脚踏实地寻访材料,收集到了几十本泰戈尔旧版书和老旧杂志书影封面。

    不仅如此,与泰戈尔相关的材料拓展到了周边,如他住过的饭店、他到过的书店、他交往过的朋友、他留在中国的礼物等,这样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有时代感。同时也邀请摄影家拍摄泰戈尔曾经到过的那些地方的照片,让历史与现实在新的时空下交错。

    通过我们的努力,展览内容从一无所有,到不断有所收获,比较完整地勾勒出泰戈尔与中国、泰戈尔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这个展览在上海举办后,移师印度新德里巡展,再回上海展出,又增加两块内容,一是泰戈尔的绘画作品(复制件),二是泰戈尔的环球旅行大事记。每次都有形式活泼的开幕式,记得上海市档案馆两位研究人员,还用中英文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泰戈尔的优美诗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展览最后落户加尔各答泰戈尔故居内,作为其永久陈列,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上海的故事,首先要不断提升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坚持让档案说话,但也要整合社会资源,发掘“第二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7日 总第3446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