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奋力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北京市海淀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纪实

作者:李胡文靖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1-06 星期三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凝神聚焦“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全区重点工作要求,创新机制,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海淀档案优势,依托馆藏特色,“三个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档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持续推进海淀档案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

为党管档,在谋篇布局上紧跟新时代

    区档案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区域定位,准确把握新时代海淀肩负的使命担当,不断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有效推进全区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区档案馆新馆于2016年6月正式启用。区档案馆新馆按照市级一类档案馆标准设计,满足“五位一体”功能需求。该馆的高水平建设、高科技使用、高效率管理、高质量服务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为各地新馆建设提供了“海淀经验”“海淀样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区档案馆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工作实践,结合全区总体规划中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全区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新谋划布局。区委、区政府两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全区档案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为新时代档案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区档案馆主动融入全区中心和重点工作,根据《关于在全区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调研涉改单位,提前谋划涉改部门和单位的档案进馆工作,全力以赴做好行政机构改革档案处置工作。此外,区档案馆积极参加人大代表询问活动,协助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工作,同步跟进“美丽乡村建设”档案工作,全力服务全区社会经济各项建设。

党建引领,在队伍建设上再迈新台阶

    区档案馆以党建工作统领干部队伍建设,坚定初心信仰,紧抓全面从严治党的主线,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海淀档案工作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区档案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把班子建成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区档案馆聚焦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同时,区档案馆科学核定档案工作经费,修订《内控制度汇编》,建立健全内控体系,确保档案工作有序开展。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区档案馆不断创新档案人才培养模式,将技能型档案人才培养和基层档案干部培训工作作为重点,立足培养一批多层次、多学科、多样性的综合型档案事业接班人。区档案馆依托海淀智力资源集聚优势,不断优化档案队伍初任培训、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教育系统、卫生系统、高科技园区企业等专业领域培训服务平台。目前,全区已有专兼职档案员1300余人,2016年至今共开展指导培训1万余人次,7名档案干部入选北京市档案人才“131”工程业务骨干名录。同时,区档案馆借力海淀高校师资优势,与北京设有档案专业的两所高校积极开展校政合作,结合档案研究会组织的各类论文评选和学术交流,激发青年的学术研究潜力,培育具有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行业领军人才。此外,区档案馆多次走进区委党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形成将档案知识纳入区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课程的长效机制,努力锻造一支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档案系统党员干部队伍。

为国守史,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区档案馆充分彰显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不断筑牢档案事业发展根基,档案接收、征集的广度和深度取得新突破。一是区档案馆以服务为导向,不断完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提升婚姻、社保、招工、仲裁、保险等民生档案的接收力度和比重,将突出海淀特色的部分医疗机构、教育系统三级单位档案纳入进馆范围。二是适时成立征集档案资料鉴定小组,制定《海淀区档案馆档案资料捐赠奖励办法》,确保征集档案质量,激发社会捐赠积极性;聚焦海淀区“两会”、北部地区建设等重大活动和工程项目、“中共中央在香山”红色文化、“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等中心工作,开展照片、图书、书信手稿、口述史料、实物等档案资料征集,征集各类档案资料4065余件,电子档案数据563GB,极大丰富了馆藏资源,保护了珍贵文化遗产,传承了海淀红色基因。三是以“推行电子档案,形成海淀特色”为导向,统筹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区档案馆制定《海淀区电子公文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档案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在全市率先建立区属立档单位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确保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档案管理安全规范、档案利用高效有序。区档案馆馆藏全宗156个,其中纸质档案85.7万卷(件),馆藏量位居全市区级档案馆之首,目前已完成1200万页馆藏档案的扫描任务,其中民生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

    为确保档案资源完整与安全,区档案馆不断完善档案在征集、接收、保管、鉴定、利用等各环节的制度,筑牢新馆安全防范体系。配备档案馆库房“八防”综合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开发运行安防综合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重点推进低温消毒室、档案开放鉴定室等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为民服务,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上有新作为

    民生档案,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区档案馆立足民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积极探索“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6个事项入驻区政务大厅,与海淀区民政局成功实现婚姻数据共享,群众办事真正实现“一门、一窗、一次”,打通查档利用“最后一公里”;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河东区及蓟州区、山西省运城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鄂托克旗、贵州省遵义市的7家档案馆开通民生档案异地跨馆利用服务,解决了多地群众民生档案的异地利用需求,标志着海淀档案工作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和2022年冬奥会契机,推进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天津滨海新区档案馆跨馆合作进程。2016年以来共接待查档群众3.96万人次,为领导决策参考、经济建设、编史修志、百姓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服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几年来,编研工作依托馆藏打造海淀特色档案文化品牌,相继推出档案文化系列丛书《百年海淀摭忆》《海淀消失的村落》《景泰陵志》《重生的凝固乐章——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复建景观巡礼》《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大事选编》《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馆藏珍品选萃》,编研出版历年海淀区大事记及四套班子领导政务汇编等材料为区委、区政府决策发挥独特作用,与区教委合编《海淀三镇·寻踪》读本分发到全区各中小学,编研文化精品润泽广大海淀民众,出品编研刊物24种,共计334万余字;同时,充分发挥区域性档案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代表海淀参加与雄安新区的京冀两地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海淀区历史文化和建设进程。

    区档案馆准确把握新时期公众全方位、多元化观展需求趋势,充分发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为全国档案行业学习交流、市区党政机关党日活动、中小学校课外教育、群众了解海淀历史提供重要平台。区档案馆以观众体验为导向,采取微展览、固定展、巡回展、线上展等多种形式相继推出“海淀印迹”“海淀文萃”“海淀特藏”“海淀三镇”“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新中国记忆之追寻海淀红色印记”等19个颇具区域文化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展览,讲好海淀故事,以文化共享促进社会对档案价值的认同,以档案视角展示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激发社会公众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4年来,区档案馆接待国内外档案同仁及社会各界人士观展达4万余人次。

    区档案馆深入思考、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强力推进档案服务与科技手段的高度融合,精心打造以信息公开大厅、微信公众号、H5页面等互为补充的立体展览平台,将高科技声、光、电技术植入专题展览,增强展览表现力和震撼力,吸引了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视频播放、多点触摸屏、人机交互问答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在国际档案日等重要活动中的灵活运用助力“科技+档案”深度融合;“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号作为北京市区级档案微信公众号的“领跑者”,5000余人订阅,累计阅读量达60万人次,连续2年位居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年度排名全市榜首;充分发挥短时、高效、传播力强、辐射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开设“海淀历史上的今天”“中关村系列”专栏,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好评,成为海淀区拓展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成功实践。

    区档案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今后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首善意识,科学谋划、开拓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用改革创新破解新问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谱写海淀档案事业发展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4日 总第344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