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关注:用匠心守护国家记忆

——手工修复破损纸质档案的感悟

作者:郑丽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6-21 星期五

    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晋代王羲之的墨迹、顾恺之的画卷?因为历史上有一位位令人折服的匠人,持续地在修复、保护这些传世精品,让它们传世并成为永恒。比如,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曾亲自动手,对流传下来的顾恺之所画《清夜游西园图》进行修裱;宋代的米芾、苏轼“地位显赫,亦擅长修裱,并以此自豪”。如今,档案工作者中也有一个群体——档案修复工作者,在从事着与古代先贤一样的工作,他们修裱珍贵档案,保护历史记忆,默默无闻地做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档案修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花,是“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的事业。正如明万历年间周嘉胄所撰写的《装潢志》中所述,“圣人立言,教化后人。抄卷雕版……以至万世不泯……故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古迹重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宝书画者,不可不究装潢”。

    学好档案修裱,做好档案修复工作,延长档案寿命,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大量的档案修复工作实践,充分证明了用传统文化做支撑的档案修复工作,不仅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还凝聚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诸多破损的纸质档案亟待档案工作者用辛勤、灵巧的双手进行完美的修复,从而留住其记载的历史永恒。

    要做好档案修裱工作,既要懂得传承,还要学会创新。古往今来,北宋工艺精美的“宣和装”要继承;官定的“告身式”留给我们的启示要借鉴;新中国的《中国档案修裱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深入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每一名档案修复工作者的双手掌握的都是档案的命运,所以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前绝不能盲目“下手”。修裱首先要控制好力道,做到既稳又准。如,修补小洞时,指甲似刀,能切割出带毛茬儿的纸张纤维;指肚似刷,能抚平补纸在黏合剂上与破损边缘的对接缝隙;立掌似锤,能按实黏合口并挤压吸水纸吸取多余的糨糊。当拼接档案上残破字迹时,要观察判断字迹材料的吸水性、档案纸张的吸水性、纸质拉力、破损程度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或迅速涂抹糨糊快速溜口,或动作稍慢求准求稳;当“饱经风霜”的破损档案长有霉斑时,要小心翼翼地用超声波或激光清洗机进行清除……只有这样高超的技艺和不厌其烦的耐心,才能让一件件破损档案恢复原貌并“延年益寿”。

    当前,国家档案局已经决定在全国多地设立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这是所有档案修复工作者展现技艺从而守护国家历史的重大契机。作为一名档案修复工作者理应勇担新中国的档案修复工作使命,争做技术专家和兰台工匠,为新时代档案事业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6月20日 总第338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魏安宁(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