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孙宝林建议

重视激光打印字迹耐久性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孙 昊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3-15 星期五

    “档案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了他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孙宝林认为,作为政协委员应当从界别的局限中“跳”出来,结合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及专业知识,站在国家层面去思考问题、建言献策。今年全国两会,孙宝林就结合印刷行业,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带来了和档案工作有关的提案。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孙宝林说,提到“印刷”,人们普遍认为它就是一项技术,事实上,“印刷”同“档案”一样,也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的人们之所以能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对话”,正是通过参考和查阅那些前人留存下来的档案文献和古籍善本。这也恰恰证明了“印刷”同样是历史得以延续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因此,“印刷”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创新史、一部文化史。

    “档案不是为了保管而保管,印刷也不是为了印刷而印刷。横向看,档案和印刷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纵向看,档案和印刷同样都是在传承历史。”孙宝林认为,必须要重视利用和传承过程中材料和载体的问题,“如果材料和载体都不在了,内容也就荡然无存了。”

    孙宝林今年重点关注了关于激光打印、复印字迹脱落和耐久性的问题。他表示,在办公自动化普及的今天,激光打印机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已成为“标配”,许多重要的文件材料、票证文书等都是激光打印或复印出来的。但激光打印出来的文件在自然环境下保存若干年后就会出现字迹脱落、纸页粘连、颜色褪变等现象。

    对此,孙宝林从专业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他介绍,过去使用的“油印”是液体油墨渗透到纸纤维当中的,油和纸是“一体的”,字迹不易脱落,可保持上百年;而激光打印则是固态碳粉附着在纸表面的,可谓“两张皮”,字迹不耐久且极易脱落或淡化,无法长时间保存。因此,激光打印的上述弊端给重要文件材料的长期保存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为此,孙宝林呼吁关注激光打印和复印字迹脱落的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打印和印刷方式作出详细规定,对需要长期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应使用专用打印油墨和打印设备。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的配套,组织研发专用的打印和复印设备,对设备在字迹形成的原理上加以改进,强化墨粉和树脂固化质量标准,提高激光打印和复印字迹的牢固度,以此确保重要文件材料和档案的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采访期间,孙宝林还谈了他对博物馆和档案馆开展相关工作的一些看法。他认为,档案馆同博物馆一样,都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社会普遍认为博物馆和档案馆都很“高大上”、很神秘。因此,博物馆和档案馆一定要在这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按照“专业化+大众化、知识性+趣味性”的思路,把正能量的、有文化底蕴的馆藏资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让社会大众自愿地走进来,将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搬进来,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做到用历史的智慧启发当下、启迪未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3月14日 总第334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