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二史馆民国档案利用工作回顾

作者:陆 君 熊 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1-08 星期二

    民国档案利用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实现馆藏档案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重大决策后,民国档案利用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改革开放40年来,二史馆接待档案利用者近60万人次,提供档案120余万卷次,民国档案在经济建设、史学研究、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二史馆数字化档案开放利用经验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坚定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二史馆为配合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任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在存史资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2月,二史馆协助外交部和财政部查阅“善后大借款”档案史料,提供有关档案复制件,撰写专题报告,澄清了史实。2008年,为向世人证明中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700多年的历史事实,迅速提供15件珍贵的档案并在官方网站上公布;2014年,为配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编辑出版了有关中国受降、抗日正面战场和南京大屠杀等方面内容的档案汇编,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了一批档案仿真复制件,通过“用史实说话”的方式,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历经8年努力,与中央档案馆、南京市档案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合作,于2015年10月终使《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而其中的主体档案为二史馆馆藏。

致力服务于两岸文化交流

    1984年,二史馆宣布向台湾学者开放,开启了两岸民国档案交流的先河。30多年来,二史馆在认真做好为台湾同胞提供档案查阅服务的同时,利用档案数字化成果与台湾政治大学等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两岸历史档案交流的特殊平台。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到访大陆时,收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赠送的一件礼物,即由二史馆仿真复制的记载其祖父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历史档案,使其深为感动。2014年年底,二史馆首次在台北成功举办了大型专题展览“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与台湾政治大学开展档案交流合作,互换民国时期数字化档案副本。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依托二史馆馆藏司法档案完成了两岸司法判例档案交换,发挥了民国档案的特殊作用。

主动服务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二史馆充分发挥馆藏档案资源优势,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协助影视拍摄,做好重大纪念活动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馆藏基本陈列展已接待社会各界团体、学生等参观者2万余人次。1982年6月,二史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史料展览”,用大量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1995年6月,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历史图片展”;2015年8月,配合国家档案局完成“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还与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市博物总馆联合举办“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史料展”等重点展览,真实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与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共同承办“洗雪百年国耻、喜庆香港回归”大型展览,各大媒体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报道;2016年,分别与香港孙中山纪念馆、广东省政协共同主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专题展览;2018年,为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与支持下,筹办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档案文献展。近十年来,二史馆为配合媒体宣传、文化单位办展提供了数十批上百件各类档案仿真复制件,充分发挥了历史档案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

深度服务于史学研究与编史修志

    40年来,二史馆以其馆藏档案的完整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史学研究与编史修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兴起大规模编史修志工作,二史馆所提供查阅的档案不仅用于编修中国近现代史,还包括工运史等;修志亦从纂修地方志逐步延伸到银行志、水利志等各种行业志,据统计,1987年至1998年,以编史修志为目的的查档单位约占二史馆接待总数的76%,利用档案约占总调卷量的97%。自2000年至今,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查档单位和个人约占二史馆接待总数的55.32%。为此,二史馆分别与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民国史学术研究。自2013年起,二史馆依托数字化档案专题数据库,开展各项对外专题服务项目65个,提供数字化档案近19万画幅、档案复制件近8000件。

广泛服务于社会各界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国内外普通民众,二史馆积极开发馆藏资源,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使民国档案在当今社会文化、经济建设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例如,1994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凭借二史馆为其提供的“孙中山大总统关于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的谕文”等证明材料,索回了在国外的财产;二史馆向三峡工程委员会提供民国时期扬子江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等资料,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2003年以来,二史馆制作的抗日阵亡将士数据库和民国公务人员档案信息索引数据库,为近千名牺牲于抗日战场的中国军人遗属落实优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证明,为一些查档者寻根问祖提供了原始凭证。这些档案数据在还原历史事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落实优抚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优良的服务也赢得了广大利用者的赞许。许多查档者在接到相关档案复印件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向二史馆寄来了一封又一封感谢信,有的还不远万里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起,二史馆编辑出版了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丛书等近200种,其中铅印出版200余册,影印出版民国档案图书资料1000余册。二史馆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编研成果,直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社会各项事业,并在民国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海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二史馆编纂了大型史料丛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等。2000年至2015年,二史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先后编辑出版了系列专题档案资料,2007年推出了《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共300册,2011年后,陆续推出了《北洋政府档案》《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两套大型影印史料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抗战时期大后方史料》《南京大屠杀图证》等系列专题档案史料和图片集;2015年,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下,启动了《抗战档案大汇编》工程,依托数字化资源,陆续编成《长城抗战档案》《一·二八淞沪抗战档案》等抗战档案汇编。二史馆还参与了多项国家及地方社科基金项目,于2017年、2018年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民参政会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38—1948)》《中国远征军档案整理与研究》;创办了《民国档案》杂志和微信公众号“民国大校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今后,二史馆将结合新馆建设,按照新时代数字化档案馆转型发展规划,持续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不断创新民国档案保管利用形式,稳步提高开放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社会各界的档案利用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国档案资政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月7日 总第332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