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开拓创新成就辉煌的民国档案事业

作者:马振犊 徐延誉 陆 君 熊 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1-08 星期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 民国档案气象新

马振犊

    “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民国历史研究基地”“民国档案典藏重镇”“档案数字化工作标杆”,这些都是今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的桂冠索引。回顾二史馆的发展历程,恰如春风吹过满眼绿。二史馆从1951年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依靠全馆人员的接续努力,60余载硕果累累,而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无疑是其中最辉煌的篇章。

夯实基础 建设民国档案重镇

    馆藏是档案工作的固本之基,历经几代档案人的努力,二史馆馆藏不断丰富,演绎了聚沙成塔的传奇。自1951年至1985年,陆续接收进馆的档案占当时馆藏的四分之一以上。此后,从机构到个人,从国内到海外,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搜集,二史馆的档案征集之路越走越宽。目前,二史馆馆藏总量已达1354个全宗240万卷,约4500万件。雄厚的家底为二史馆在存史资政、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出愈加显著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加快档案数字化发展

    走进二史馆,在窗明几净的利用大厅,查档者可在40台电脑上打开查档系统,通过案卷标题、起止时间、关键词等多种方式检索档案,过程简洁高效,这得益于档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二史馆“馆藏档案数字化5年工程(2013-2017)”的按期优质完成,基本实现了档案整理编目、保管和存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这项工程中,二史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得到财政部的专项支持,举全馆之力,苦干5年,完成了馆藏档案36%的数字化计划,使档案基础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未来几十年数字化档案馆发展的良好根基。

    跟随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二史馆在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缩微复制、电子检索、档案数字化到信息存储百花齐放,形成了由业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组成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加快了信息处理和流转速率,推动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彰显特色 服务中心与公众

    二史馆始终将民国档案利用工作视为档案生命力之延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在为广大群众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40年来,二史馆致力于为查档者提供热情周到、耐心细致、便捷高效的服务,累计接待查档利用者近60万人次,接待海外学者1万余人次,参观查档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二史馆馆藏《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申报主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正式成为人类永久记忆。

    因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民国档案在对台交流方面凸显出特殊平台的价值。自1984年二史馆宣布对台开放30余年来,到馆查阅档案及参观访问的台湾人士已逾200人,其中包括许多台湾政商学界名人,对台交流活跃。民国档案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与重要影响日益凸显。二史馆多次赴台、港、澳举办珍贵档案专题展,引起热烈反响。民国档案在打造民族共同记忆、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摘录制成20余万张抗战殉国将士名录卡片的基础上,二史馆于2003年建成民国人物查询电子数据库,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10多年来,查询需求持续不减,成为二史馆服务社会大众的热点与亮点。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感谢信饱含着公众的感激和认可,更是二史馆继续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的动力。40年来,二史馆深挖馆藏资源,编辑出版各类档案史料140余种,成为体现二史馆特色的重要平台;创办馆刊《民国档案》,被连续评为中文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民国大校场”在档案界微信公众号榜单上名列前茅。2017年以来,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二史馆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吸引了近千名参观者,充分彰显出民国档案的文化影响力。

把握机遇 不忘初心谱新篇

    近年来,二史馆在两岸成功举办“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史料展”“馆藏孙中山档案珍品展”等重点展览,与中央档案馆合办“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大型展览,陆续出版《抗战档案大汇编》,开展相关抗战档案数据库建设,成功申报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广泛学术合作,民国档案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着眼于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二史馆始终把筹建新馆列为头等大事。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及江苏省南京市有关方面的大力配合下,2014年,二史馆新馆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计划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南京市南部新城文化长廊的重要地标及组成部分。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二史馆档案人永远不变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二史馆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

    (作者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

二史馆“馆藏民国档案整理和数字化项目”回顾

徐延誉

    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加速推进民国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于2013年启动了“馆藏民国档案整理和数字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二史馆在上级领导关心指导和财政部支持下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成果最丰的档案基础建设项目。

精心组织助推进

    项目启动之初,二史馆研究制订了《馆藏档案数字化五年工程计划》,通过采取公开招标、引进专业数字化外包公司的形式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根据馆藏档案价值和利用状况,二史馆决定集中优势资源,对重要且利用率较高的60余万卷档案进行数字化,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档案整理6000万页、扫描5000万页、缩微拍摄900万页、修裱120万张的目标。在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档案局的关怀、支持下,项目通过了财政部评审,获批专项经费1.56亿元。

    2012年,二史馆成立了数字化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馆长任数字化工作小组组长,下设档案整理、扫描数据、安全保障绩效考核等10个职能小组,形成了上下协作、主动配合、有效监督的数字化项目组织体系。

排除万难人心齐

    长期以来,二史馆工作场所比较简陋,为改善办公条件,专门新建了办公楼。为了使档案数字化工作顺利开展,全馆职工克服办公条件差的困难,将新落成的办公楼改建为数字化工作场所。

    二史馆在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做好人员管理,保证工作进展。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共制定、修订有关规章制度41项,确保项目工作程序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并长期坚持月度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切实保障项目安全、平稳、有序推进。其次,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做到“全过程参与不间断、全方位管理无死角”,确保档案“一件不丢、一件不破、一件不乱”。

    5年来,二史馆参与项目的干部职工经常加班加点,但他们都没有计较过个人得失,坚持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五年奋斗成果显

    经过5年的努力,至2017年年底,共完成档案整理6255万余页,扫描4218万余画幅5400万余页,缩微拍摄901万画幅,修裱破损档案152万余张,数转模1.9万盘,消毒杀虫60万余卷,超额完成了任务,经财政部及国家档案局历年组织的项目绩效专家组考核评审,项目连续5年获评90分以上高分,被绩效专家组誉为“精品工程”。依托数字化成果,二史馆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档案编研、展览出版、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项目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数字化工作中,二史馆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分享给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档案界同仁。5年来,二史馆先后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国内外同行达300余批次5000人以上;通过举办“海峡两岸民国档案数字化工作学术研讨会”“历史档案修复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与社会各界交流数字化工作经验。

    为及时体现数字化工作成果,二史馆基本实现了每年年底新开放一批已完成数字化的电子档案的目标。“当年数字化,当年开放见效”,其中饱含着二史馆档案人的艰苦努力。

    2017年12月,历时5年的项目圆满结束,但二史馆努力建设现代化民国档案数字化档案馆的脚步并没有停下。目前,民国档案文件级整理著录、现代化新馆建设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民国档案,二史馆档案人将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继续前行,谱写新时代兰台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二史馆民国档案利用工作回顾

陆 君 熊 杰

    民国档案利用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实现馆藏档案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重大决策后,民国档案利用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改革开放40年来,二史馆接待档案利用者近60万人次,提供档案120余万卷次,民国档案在经济建设、史学研究、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二史馆数字化档案开放利用经验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坚定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二史馆为配合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任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在存史资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2月,二史馆协助外交部和财政部查阅“善后大借款”档案史料,提供有关档案复制件,撰写专题报告,澄清了史实。2008年,为向世人证明中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700多年的历史事实,迅速提供15件珍贵的档案并在官方网站上公布;2014年,为配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编辑出版了有关中国受降、抗日正面战场和南京大屠杀等方面内容的档案汇编,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了一批档案仿真复制件,通过“用史实说话”的方式,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历经8年努力,与中央档案馆、南京市档案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合作,于2015年10月终使《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而其中的主体档案为二史馆馆藏。

致力服务于两岸文化交流

    1984年,二史馆宣布向台湾学者开放,开启了两岸民国档案交流的先河。30多年来,二史馆在认真做好为台湾同胞提供档案查阅服务的同时,利用档案数字化成果与台湾政治大学等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两岸历史档案交流的特殊平台。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到访大陆时,收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赠送的一件礼物,即由二史馆仿真复制的记载其祖父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历史档案,使其深为感动。2014年年底,二史馆首次在台北成功举办了大型专题展览“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与台湾政治大学开展档案交流合作,互换民国时期数字化档案副本。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依托二史馆馆藏司法档案完成了两岸司法判例档案交换,发挥了民国档案的特殊作用。

主动服务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二史馆充分发挥馆藏档案资源优势,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协助影视拍摄,做好重大纪念活动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馆藏基本陈列展已接待社会各界团体、学生等参观者2万余人次。1982年6月,二史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史料展览”,用大量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1995年6月,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历史图片展”;2015年8月,配合国家档案局完成“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还与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市博物总馆联合举办“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史料展”等重点展览,真实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与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共同承办“洗雪百年国耻、喜庆香港回归”大型展览,各大媒体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报道;2016年,分别与香港孙中山纪念馆、广东省政协共同主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专题展览;2018年,为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与支持下,筹办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档案文献展。近十年来,二史馆为配合媒体宣传、文化单位办展提供了数十批上百件各类档案仿真复制件,充分发挥了历史档案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

深度服务于史学研究与编史修志

    40年来,二史馆以其馆藏档案的完整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史学研究与编史修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兴起大规模编史修志工作,二史馆所提供查阅的档案不仅用于编修中国近现代史,还包括工运史等;修志亦从纂修地方志逐步延伸到银行志、水利志等各种行业志,据统计,1987年至1998年,以编史修志为目的的查档单位约占二史馆接待总数的76%,利用档案约占总调卷量的97%。自2000年至今,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查档单位和个人约占二史馆接待总数的55.32%。为此,二史馆分别与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民国史学术研究。自2013年起,二史馆依托数字化档案专题数据库,开展各项对外专题服务项目65个,提供数字化档案近19万画幅、档案复制件近8000件。

广泛服务于社会各界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国内外普通民众,二史馆积极开发馆藏资源,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使民国档案在当今社会文化、经济建设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例如,1994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凭借二史馆为其提供的“孙中山大总统关于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的谕文”等证明材料,索回了在国外的财产;二史馆向三峡工程委员会提供民国时期扬子江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等资料,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2003年以来,二史馆制作的抗日阵亡将士数据库和民国公务人员档案信息索引数据库,为近千名牺牲于抗日战场的中国军人遗属落实优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证明,为一些查档者寻根问祖提供了原始凭证。这些档案数据在还原历史事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落实优抚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优良的服务也赢得了广大利用者的赞许。许多查档者在接到相关档案复印件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向二史馆寄来了一封又一封感谢信,有的还不远万里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起,二史馆编辑出版了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丛书等近200种,其中铅印出版200余册,影印出版民国档案图书资料1000余册。二史馆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编研成果,直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社会各项事业,并在民国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海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二史馆编纂了大型史料丛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等。2000年至2015年,二史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先后编辑出版了系列专题档案资料,2007年推出了《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共300册,2011年后,陆续推出了《北洋政府档案》《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两套大型影印史料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抗战时期大后方史料》《南京大屠杀图证》等系列专题档案史料和图片集;2015年,在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下,启动了《抗战档案大汇编》工程,依托数字化资源,陆续编成《长城抗战档案》《一·二八淞沪抗战档案》等抗战档案汇编。二史馆还参与了多项国家及地方社科基金项目,于2017年、2018年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民参政会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38—1948)》《中国远征军档案整理与研究》;创办了《民国档案》杂志和微信公众号“民国大校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今后,二史馆将结合新馆建设,按照新时代数字化档案馆转型发展规划,持续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不断创新民国档案保管利用形式,稳步提高开放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社会各界的档案利用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国档案资政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月7日 总第332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