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砥砺奋进勇创辉煌的明清档案事业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 孙森林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1-02 星期三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对档案事业高度重视,明清档案工作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作为专门保管利用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档案整理成绩斐然

    档案整理是明清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决定着后续业务工作的开展。一史馆全面总结建馆以来档案整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出完善的档案整理工作标准,在已有档案全宗体系及案卷级整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文件级整理工作,特别是2011年以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外包公司的模式,开展大规模档案整理工作。目前,馆藏1000余万件明清档案的文件级整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馆藏档案做到了底数清楚、有章可循、有目可查,为后续的档案数字化、著录及开放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大规模档案整理工作开始前,一史馆面临着场地紧张、人员短缺等诸多困难。通过多方协调,一史馆在将部分档案搬迁外存后,把原有档案库房改造为整理工区;组建了专门的管理团队,搭建了管理框架;完善档号体系,设计档案装具,确定整理规划。

    在大规模档案整理工作开始后,一史馆工作人员不畏艰苦,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整套计算机辅助整理档案的模式,不断完善整理流程,在确保整理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整理进度。2014年,提前一年半完成了所有适宜发包档案的文件级整理,共6083731件;从2015年开始,以馆内人员为主、外包公司为辅,对整理难度大的阁楼残档等进行了清理、整理,共清理档案11026包又767箱,整理档案96万余件。

档案数字化加速推进

    众所周知,以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对档案进行复制是档案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一史馆通过与国外机构合作,大幅度提升档案缩微拍照技术水平,共拍照档案256万余件。进入21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一史馆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缩微胶片转数字化、数字化扫描等方式,开展档案复制与数字化工作。

    自2011年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始后,一史馆通过建立以档案原件提调、加工区档案原件保管、数据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模式,设计运行顺畅、安全可靠、衔接紧密的项目运作流程,完善人员、现场、设备等管理制度,为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始终严把质检关口,通过改进质检程序,健全问题反馈和追踪机制,有效提升了加工质量和监管水平,确保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

    7年来,一史馆共完成8期16个档案数字化项目,扫描档案558万余件,加速了馆藏明清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为档案的安全保管和科学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国际档案界纸质档案数字化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共完成档案复制与数字化810多万件。

档案著录取得飞跃性进步

    为使档案检索方式实现由传统手工查阅向计算机检索的转变,在积极吸收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等有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一史馆研究编制档案编目行业标准和工作标准,开展了档案文件级著录。近年来,采用了档案外包著录模式,使档案著录工作速度大大提高,目前,共完成档案著录500余万件。

    随着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工作的推进,如何加快档案著录,打开制约档案开放的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一史馆充分利用档案整理数字化成果,积极研发档案数字化图像辅助著录软件,打破了以往必须使用原档著录的制约。自2014年起,一史馆采用项目招标方式,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加快档案著录的步伐;克服技术难点与短板,创造性地开发了一套集项目管理、质量检查、系统维护、数据安全与备份等功能为一体,与著录流程相配套的图像著录软件系统。经过不断调整与磨合,一史馆档案数字化图像著录工作顺利开展,4年时间完成了160余万件档案著录,为推进档案开放利用的进程创造了条件。

    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自1991年在一史馆建立以来,对各地明清历史档案资料整理及目录建设进行业务咨询及指导。近年来,一史馆加强对各地所存明清档案情况进行调研和目录采集,目前已接收各地提交的明清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48万余条。

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档案管理迈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一史馆从1985年购置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始,便探索建立档案数据库及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平台,先后建成存储系统和网络查询利用平台。为满足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需要,已建成具有PB级数据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加工和管理系统,目前,档案数字资源及备份存储总量已经超过7PB,馆藏档案数字资源已成为重要的馆藏资源。

    近年来,明清档案数字资源规模不断扩大。为此,一史馆搭建了档案信息化软硬件管理平台,进行服务支撑和数据统一管理。自2011年起,一史馆先后改造中心机房,新建存储机房,更新机房环境及监控设备,共建成各类机房4个;采用多套大型存储设备,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生成海量数据的安全存储;搭建档案信息化软件管理平台,实现了档案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建立档案整理数据采集等8个应用子系统,实现了档案数字化各项业务工作自动、快速、有序联结;注重安全控制技术的应用,制定了完整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采取了多套多介质备份策略,通过实施在线、离线备份及异地备份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

    在满文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一史馆与相关单位合作,创造性地开展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研发项目,填补了满文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和软件空白,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项、软件图形作品登记证书4项,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应用该软件开展了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建成包含13万余件档案的满文朱批奏折全文检索数据库,实现了满文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档案编研蓬勃发展

    按照党和国家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一史馆有计划、系统性地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史料,特别是主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出档案编研成果,积极发挥明清档案存史资政的独特作用,不断加强对馆藏明清档案的研究,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围绕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南海问题等,一史馆编印报送了相关档案史料,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历史依据。一史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合作,启动了“明清时期‘一带一路’档案编研出版工程”,用明清档案史料丰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努力发挥明清档案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方面的资政佐证作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编纂出版《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80册,组织撰写系列专稿10余篇,40多家媒体予以刊发、转载;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编纂出版《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50册,并刊发系列研究文章。

    一史馆把握史学动态,秉持服务理念,共推出档案出版物187种2986册,其中满文档案史料39种898册,《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清宫颐和园档案》《满文老档》等出版物荣获国家级出版奖项;开发完成《大清五部会典》等多项档案全文数字化成果。一史馆主办的《历史档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深受读者喜爱。

档案利用实现突破

    为满足社会各界的档案利用需求,一史馆积极推进明清档案开放进程,支持国家经济文化建设。2002年国家清史工程启动后,一史馆先后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整理出版并提供各类专项档案200多万件,并陆续向清史工程网站提供已完成的数字化档案资料,为清史编修奠定了档案文献基础。

    在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上,实现了由提调档案原件到计算机查阅档案的转变。一史馆以档案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提供目录、图像以及档案全文数字资源的检索查阅,并辅以缩微胶片、馆藏档案出版物等,形成多维度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极大提升了档案利用的便捷程度和查阅效率;特别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主动围绕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事件,积极作为、快速响应,梳理相关档案,提供史实依据;在上级部门临时交派查档任务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第一时间反馈查档结果,充分发挥明清档案存史资政的独特作用。

    随着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的提速,近两年,一史馆档案开放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每年开放档案数量均在50万件以上;目前,馆内档案信息化平台开放数字化档案达386万余件,一史馆官方网站公布数字化档案目录达150余万条。与此同时,一史馆积极探索远程利用服务方式,即将实现互联网全文检索数据库在线应用,迈出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

档案宣传成果丰硕

    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讲好明清档案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一史馆面前的新课题。2016年,一史馆积极主动谋划,与深圳市档案馆、珠海市档案馆、大连旅顺博物馆等合办了“清宫秘藏档案珍品展”“功在不舍——罗振玉与明清档案”等展览。2018年,一史馆主办的“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先后在福州和苏州两地开展,社会反响热烈。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史馆开通运行微信公众号“皇史宬”,在发布档案资讯、宣传档案知识、传播档案文化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关注人数和阅读总数都在逐步攀升。为配合2018年国际档案日宣传工作,一史馆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清代“大金榜”》文化普及电视片和手机直播视频《走进历史档案馆——科举制度知多少》,让明清档案走进了百姓生活。

    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世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一史馆通过积极宣传展示,使明清档案的国际关注度逐渐提升,馆藏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档案部门及学术机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多次接待外国政要来馆访问,扩大了明清档案的国际影响,成为世界了解、研究中国明清历史的重要窗口。

档案安全保障有力

    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一史馆始终把档案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在安全组织建设方面,一史馆建立了安全保密综合治理委员会、志愿消防队等组织架构,形成了周密的安全监管体系;在完善安全制度方面,制定了档案实体管理、档案出入库房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36项制度;在档案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漏水监测报警、气体灭火等系统,监控达到了全覆盖;针对库房设施设备老旧情况,改造全馆水暖设备,增设防漏水设施。档案安全体系有力保障了各项档案业务工作的安全开展,特别是在大规模档案整理工作期间,在日均提还档案2万余件的情况下,确保了档案安全。

    明清档案饱经百年沧桑,残损情况比较严重,必须及时开展档案修复工作。一史馆继承发扬手工修复的传统技艺,采用修裱、托裱、揭裱等修复技艺,以档案破损程度决定修复方式,确保修复质量,修复了小金榜、《康熙遗诏》、舆图等大量珍贵档案;为进一步加快抢救残损档案的进程,在工作模式上不断创新,在馆内专业人员开展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档案外包修复工作,为保障档案安全进行了有益探索。40年来,一史馆共完成档案修复约80万平尺,并多次举办历史档案修复培训班,为全国档案界培养档案修复人才。

    目前,坐落在祈年大街上的一史馆新馆已经拔地而起,不久的将来,一史馆将迎来几代档案人翘首以盼的新发展平台,全力开启明清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一史馆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2月31日 总第331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