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潮起闽江图奋进 山海筑梦谱华章

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档案资料选登

作者:陈惠芳 张小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2-18 星期二

    编者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一场划时代变革的伟大序幕。福建这片面向大江大海的土地,由此从海防前线走到了开放前沿。40年来,福建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版特选取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档案资料予以刊登,敬请关注。

    作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早已将“改革开放”的因子融入血脉中。40年来,福建运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从海防前线跨越到开放前沿,八闽儿女以爱拼敢赢的豪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厦门经济特区奋力崛起,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两岸“三通”从福建破局,闽台交流合作全方位深入;55位福建厂长(经理)呼吁“松绑放权”,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连锁反应,成为影响中国国企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在全国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16年来的林权制度改革“点绿成金”,见证了福建改革开放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通过长汀水土流失治理3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汀经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亮相福州,“数字福建”18年来的成就,深刻影响着福建的发展……40年来,福建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厦门经济特区

    1980年7月10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向中央、国务院提交《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建省成立厦门经济特区,厦门与深圳、珠海、汕头一起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岛;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要求厦门特区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近40年来,厦门特区运用中央给予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各项事业成就斐然。图为1980年7月10日,福建省委向中央、国务院提交《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节录)和1980年福建省政府《关于印发国务院“对福建省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批复”的通知》(节录)。

大念“山海经”

    面山背海的福建素有山海优势。1981年,福建省委作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1985年,福建省政府发布《福建省八个基地建设纲要(试行)》。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之路。

    大念“山海经”首先推动了林业基地的建设,福建对山区进行综合开发,森林覆盖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高到60%,居全国第一,并实现了林业产值翻两番。同时,“海经”也念得如火如荼。20世纪90年代,全省农副渔产品人均产量居全国首位。

    大念“山海经”为福建经济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为1985年5月15日,福建省政府印发的《福建省八个基地建设纲要》的通知(节录)。

闽台潮涌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和“通邮、通航、通商”等政治主张和倡议,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1981年4月27日,福建省第一次台胞代表会议召开,省委书记项南作了《福建应当成为统一祖国的基地》的讲话。次日,大陆首个台胞团体——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在厦门杏林、海沧和福州马尾设立3个台商投资区,截至目前,福建已先后设立了6个“国字号”台商投资区。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抓住历史机遇,闽台交流交往全面深化,为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此外,福建颁布了全国最早的涉台专项法规与全国第一部涉台配套性地方法规。图为福建颁布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等法规。

“数字福建”打造数字中国示范区

    “数字福建”不仅深刻影响着福建的发展,也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早在1982年,全国第一个万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宁德成为全省第一个上了两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地区。

    2000年,福建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决策,由此拉开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的序幕。

    18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将“数字福建”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统一组织实施,印发了《关于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福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2002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政务信息网;2012年,福建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数字福建”升格为国家试点工程。

    今天,“数字福建”已经覆盖了公共行政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数字福建”为建设新福建注入了不竭动力。图为2001年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节录)。

林权改革“点绿成金”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但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问题长期困扰林业发展。在本世纪之交,福建多地纷纷探索林业产权改革之路。1998年5月,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分山到户的农村;2001年5月,作为全国林权证换证试点县,武平县在万安乡捷文村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山林平均分给农户。

    自2003年起,福建率先开展大刀阔斧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并得到中央的肯定;2008年,在福建经验的带动示范下,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福建在全国率先推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2002年,福建被列入全国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14年获批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8月,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

    福建林权制度改革见证了福建改革开放的绿色发展之路。图为1979年6月,仙游县盖尾公社莲井大队农民李金耀与大队签订的承包1200亩荒山造林的合同,这是全国第一份承包荒山的合同。

“松绑”放权敢为先

    1984年3月22日,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福州第二化工厂召开。与会厂长(经理)们向福建省委提交《请给我们“松绑”》呼吁信。3月24日,《福建日报》全文刊登了《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随后全国主要新闻媒体进行转载和播发。以福建为源头,一场打破旧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松绑”放权呼吁信发表后,福建省政府迅速回应,连续出台了9个下放权力的政策性文件,为企业松绑,扩大企业自主权。“松绑”呼吁信吹响了国企改革的号角,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年底,福建省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跃居全国第二位。图为1984年福建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商业企业放权“松绑”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节录)。

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

    百年来,地处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一直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198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全省试点。200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启了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新篇章。2001年,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

    在30多年的治理实践中,长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并在全国首创生态司法“三三工作机制”。在改善生态的同时,长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6%。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也激励着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深入推进。2014年福建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00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出台相关文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长汀经验”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与广泛宣传。图为各级媒体刊登的有关“长汀经验”的报道。

    (本版档案由福建省档案馆提供,文字由陈惠芳、张小菁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2月17日 总第331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