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北京京剧名家名师艺术传承推广项目结硕果

艺术档案记录30位京剧名家名师从艺精华

作者:实习记者 郑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2-07 星期五

    本报讯 (实习记者 郑艳方) “我13岁时第一次登台弹月琴,是在护国寺人民剧场,那一场李金泉先生唱《钓金龟》,沈玉才老师拉京胡带着我,这也是京剧‘传帮带’的传统。”“我的老师崔永魁教育我,越是简单的音符,越要弹得不一样,要弹出此情此景的特点。”“刘德海老师的琵琶是首屈一指的,在和刘老师的合作中,我吸收了琵琶的技法,并有意识用到月琴演奏中。”11月26日下午,72岁的月琴专业国家一级演奏员周长源在“北京京剧名家名师艺术传承推广项目成果展”上娓娓讲述自己的从艺经历,引人入胜。

    北京京剧名家名师艺术传承推广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赞助,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和北京维旺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项目通过对于玉蘅、刘秀荣、马名群、陈国卿、李祖铭、李门、周长源等30位国宝级京剧艺术家的采访和拍摄,讲述发生在这些名家身上的故事,介绍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独特理解,留存他们宝贵的舞台经验,将这些京剧名家从艺六七十年的个人感悟转化为更多人可感知的信息资源,形成了非常珍贵的艺术档案。这30位京剧艺术家除了来自大众熟知的表演专业,还有器乐、舞美、化妆、服装、道具、编剧等幕后工作者。

    “这项工作是抢救性的,30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72岁,最年长的已95岁。他们怎么学的戏、怎么入的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视频找到答案。”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介绍。京剧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过去,京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然而时至今日,其知之者、爱之者渐趋减少,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京剧的认识不深。为此,项目采用“互联网+戏曲+展览”的方式,将成果上线“畅读”平台,截至目前,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

    据介绍,该项目已经和中央网络电视台熊猫频道等媒体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电视及网络平台进行更广泛的成果传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2月6日 总第330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