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论坛

讲好中国档案故事 传播中国好声音

作者:杨来青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0-26 星期五

    进入新时代,中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档案部门同样可以有所作为。近年来,青岛市档案馆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档案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拓宽档案对外宣传途径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收到积极效果。

《青岛鸟瞰图》:用德国人的视角传播中国声音

    用德国人的视角介绍青岛城市历史,用德国友人捐赠档案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青岛市档案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其中,盖特·卡斯特博士从一位档案捐赠者成为青岛城市历史的研究者,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卡斯特博士是德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古建保护师。2010年,他捐赠了17件1889年至1914年间青岛早期规划、地税、港区建设等地图的电子版复制件。

    青岛鸟瞰图是德国1897年侵占青岛后,由德国胶澳总督府按照中国传统画法绘制的城市概貌图,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国内尚未发现存有原件。

    青岛市档案馆鼓励卡斯特博士继续寻找更多的青岛鸟瞰图,并建议他将青岛鸟瞰图作为研究对象,双方合作撰写专著,青岛市档案馆负责筹措出版资金。2014年,双方就合作出版《青岛鸟瞰图》达成初步意向。2015年,双方就合作出版《青岛鸟瞰图》达成协议。2017年,《青岛鸟瞰图》正式出版,该书首次集中介绍了1898年至1912年间的10张青岛鸟瞰图,以全新视角直观再现了青岛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

    此事在德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生于青岛的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马维立对该书的编写工作极为关注,予以极大支持。他不仅向卡斯特博士详细介绍了自己收藏的1898年版《青岛鸟瞰图》,还与其分享了研究鸟瞰图的经验。德国联邦档案馆弗莱堡军事分馆等机构和收藏有鸟瞰图的德国人士也对该书编写予以支持,提供了鸟瞰图原件及其他珍贵史料。

    受该书影响,今年,马维立的3个儿子访问青岛市档案馆,捐赠其父亲收藏的2张1898年版《青岛鸟瞰图》原件,并称青岛市档案馆是这些鸟瞰图的最佳保存地点。

“青岛——一座充满德国印记的中国城市”:一个展示中国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成就的展览

    “青岛人清楚这段简短的历史章节吗?你们还向下一代讲述这段被占领的历史吗?在青岛,德国形象是否因为这段历史还一直受到影响?德国人在青岛留下什么具体的建筑遗迹?在青岛德国建筑是否被保护?如果是,那又是怎样被保护的呢?如今的青岛还有多少德国化的成分?”这是德国杂志《21世纪中国》记者向笔者提出的采访大纲的部分内容。与此类似,2009年,笔者在出席德国海外历史研究会年会时,德国历史博物馆时任副馆长的辛茨博士也提出了“德国人曾经侵略过青岛,青岛人怎样看待那段历史”这一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将过去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展览这一直观方式告诉德国民众。

    2014年,青岛市档案馆与德国曼海姆市档案馆签订档案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双方在协议中确定在档案管理及城市历史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并互相到对方城市举办展览。按照协议约定,2015年双方共同举办的“青岛——一个充满德国印记的中国城市”展览在德国曼海姆市开幕。

拍摄档案历史文化题材的微电影:用新媒体讲述中国档案故事

    借助新媒体开辟用档案历史文化题材微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途径,是近年来青岛市档案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举措。

    2014年以来,青岛市档案馆拍摄了《寻找逝去的记忆》《历史无言》《跨越时空的对话》3部档案微电影。这3部微电影讲述了与青岛早期城市历史关系密切的涉德、涉日、涉美故事,以及档案工作者千方百计查找档案解疑释惑的故事,体现了当代中国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文化自觉。故此,笔者将这3部作品称之为档案微电影“蓝色三部曲”。

    青岛市档案馆近年来围绕讲好中国档案故事,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3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在“谁来说”方面,尝试借助德国友人的档案捐赠活动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让德国友人也成为中国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人;二是在“说什么”方面,针对外国人关注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充分尊重历史,用史实说话,让档案讲话,将思想和观点寓于文化之中,以平等的姿态客观地发出声音;三是在“怎样说”方面,注重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受众感受,积极借助新媒体拓展故事讲述形式。下一步,青岛市档案馆将更加坚定档案文化自信,不断扩大档案对外宣传领域,讲更多更好的中国档案故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0月25日 总第3288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