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把握融合大势 创新档案宣传

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中国档案报社分论坛发言摘要

作者:王 健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0-26 星期五

新媒体时代档案宣传工作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 王 健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高度概括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媒体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正如卢汉教授所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我们更应关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新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更是一种数字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新媒体为档案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契机和创新空间。由此,本文提出档案宣传工作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打造3D创新模式,即:树立融合发展的宣传理念、夯实业务驱动的宣传根基、构建立体多维的宣传平台。

融合发展  

    新媒体时代,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新任务,档案宣传工作应有新理念、新定位、新思路,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与工作惯性。

    档案宣传工作应树立“大局观”“社会观”“全球观”,基于上述“三观”的建立,新媒体时代的档案工作应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发展。要通过档案宣传工作倡导全面创新,大力宣传方针政策,加大力度宣传标准规范,提高标准化意识和程度,宣传新知范例,促进知识更新,加强经验交流,鼓励创新拓展;通过档案宣传工作展现文化自信,档案文化传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既是档案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宣传工作的主要定位;通过档案宣传工作加速数字转型。数字转型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迎接挑战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了解全球发展前沿与行业最新动态,提升认识,用知识武装档案人员尤为重要,新媒体在承担宣传重任的同时,也是传播新知、更新观念、分享成功案例的主力媒介和生力军。

    实际上,运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创新档案宣传工作的新格局,本身就是数字转型的体现和成果,也是数字转型的范例和先锋。

业务驱动

    服务主体业务,促进业务的开展和职能的完善,展示工作成果,提升影响力,这是档案宣传工作的重点,也是档案宣传工作的源泉与根基。

    一是新媒体服务主体业务。天津市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会自动向读者发送天津市档案馆与电子档案阅览室的查档须知。“江西档案”将以往到馆才可能享受的查档服务通过新媒体直接推送给用户,不仅便利了利用者,也拓展了档案利用的数字化途径。

    二是新媒体促进科学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档案宣传工作、加强业务建设、在数字环境中创新档案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本身既是新课题,也是新的学科增长点。近年来,新媒体研究立项不断增多,成果也逐渐显现。

    三是新媒体助力人才培养。新媒体在拓展和创新档案宣传工作的同时,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新媒体复合型人才、研究团队、运营团队,而且在教育与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催生出新路径,产生了新成效。

    在网站及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范例更是数不胜数,这一点在国外尤其突出。国际档案理事会、美国、澳大利亚、国际档案与文件人员协会等通过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媒体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培训工作,宣传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成为跨越时空的“第二课堂”。

立体多维

    立体多维是新媒体宣传平台的主要特色,更是其主要优势,可以从多个纬度、不同层面入手予以构建和诠释。

    首先,建立媒体联动机制,主要是建立新媒体的相互联动机制和线上线下媒体的相互联动机制。其次,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社会化”“互动化”既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也是新媒体的独特优势。2018年5月21日,“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母亲的10张〈选民证〉》讲述了10张不同时期的《选民证》,非常珍贵。文章引起很大反响,推文作者也表示会适时移交给档案馆永久保存,推文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源,与公众互动,而且提倡和鼓励公众主动把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档案捐赠给档案馆,在双赢中丰富馆藏、奉献社会。再次,建立合作联盟机制。从机构的角度来说,提倡建立馆际、理论研究机构与实践部门之间、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盟;从新媒体各权益方的角度来看,可以建立各种媒体之间、档案行业内外、新媒体运营方与承包方等多方合作机制。

    全国档案社交媒体联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2015年召开的首届“档案社交媒体圆桌会议”,建立了我国档案社交媒体联盟,持续发布“全国档案微信榜单”(周榜、月榜、年榜),连续3年召开档案社交媒体圆桌会议,出版学术论文集,极大促进了档案新媒体的发展,这种规模效应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传统媒体,成为新媒体时代创新档案宣传工作的范例。

  新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省档案局馆 周书生

    四川省档案部门将档案宣传和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高举旗帜,把牢方向,多措并举,整体联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并得到了国家档案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借船出海,“做活”档案宣传

    四川省档案部门借力主流媒体及时报道全省档案工作中的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特色亮点;善用行业媒体,在《中国档案报》发稿151篇,名列全国第二,在《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等刊物上的刊稿量也连年上升;巧用新媒体,先后开通“四川档案”微博、微信公众号,改版“四川档案”网,开设“四川在线”专栏,不定期推出档案文化栏目;办好自身刊物,对《四川档案》杂志进行改版,对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等进行探索升级;联办专版专栏,近年来,全省档案部门在各类媒体上开辟档案文化栏目201个、出刊878期,拍摄制作专题片261部,时长8202分钟。

富矿掘金,“做实”档案编研

    四川省拥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43个,保存有元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3.3万多个全宗约3055万卷。全省档案部门从编研着手,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近年来,全省档案部门编辑出版档案图书948种、逾1.5亿字,还开展了优秀档案编研成果、档案文献遗产申评工作。

新瓶美酒,“做精”档案展览

    全省各级档案馆拥有丰富馆藏,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库。全省档案部门力求用“新瓶”盛“美酒”,全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策划举办展览,拓展档案馆以文化人功能,为百姓奉献文化大餐。省档案馆举办了“百年四川”等档案展览,并作为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性教育基地”,先后接待学员1600多人次。近年来,全省202个国家综合档案馆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展览855个(次),接待参观者达538万余人次。

守正开新,“做深”主题活动

    全省档案部门把开展主题活动作为档案宣传和文化建设的抓手,既注重传统活动的延展,又注重主题活动创新创意,持续举办了档案文化讲座、四川省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论坛等活动。尤其是省档案馆首次开展的“媒体开放日”活动,数十名中央、省新闻单位记者走进档案馆,刊发稿件50多篇,出新出彩,深受好评。近年来,全省档案部门共举办档案文化讲座1210场、听众近10万人次。

深植厚培,“做大”社会影响

    我们注重统筹谋划、以上率下、系统推进,在全省上下深植厚培档案宣传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新格局。我们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将推进档案宣传和文化建设纳入5年规划、年度要点、目标考核,实行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有效促进了全省上下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弘扬了优秀档案文化,传播了正能量。

    迈进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档案文化建设如何准确定位、持续推进、扩大影响,很值得探讨。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到4个“突出”。

    突出导向力,厚植基础,培育本土文化原生态。本土文化原生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文化,这个背景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等社会生活之中普遍存在。一方水土一方情,植根性是档案文化的主要属性,文化作用于现实需求,是档案文化发挥的基础。要培育本土文化原生态,就要从基层基础和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抓好档案的资源保障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并且结合长远目标与短期任务,进行系统科学谋划。

    突出凝聚力,活化资源,培育创新文化衍生态。培育创新文化衍生态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开发策略上,不断挖掘档案资源、盘活档案资源、嵌入衍生档案文化,积极探索多元开发的途径与方法,丰富档案文化产品供给,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在传播策略上,要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文化传播策略依然有效,同时要卓有成效地凝聚社会群体,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档案创新文化衍生态的形成。

    突出激励力,培育认同文化新生态。档案有助于为公众提供根源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要提高档案文化产品的感染力与承载力,可以通过优化传播方法、优化传播手段、优化传播方式来实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用超媒体技术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档案文化作品去传播,通过多种途径的有效融入让公众领略档案文化魅力。

    突出辐射力,跨界融合,培育文化传播活生态。构建档案文化传播活生态可从2个方面发力,一是组织机构层面,可以通过主动与外界合作、向媒体借势聚力、与各方机构建立多方联动等方式,实现档案文化传播的规模化集群化效应;二是新兴技术层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增强档案文化的传播效力,创新档案利用方式。

讲好中国档案故事 传播中国好声音

青岛市档案局馆 杨来青

    进入新时代,中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档案部门同样可以有所作为。近年来,青岛市档案馆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档案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拓宽档案对外宣传途径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收到积极效果。

《青岛鸟瞰图》:用德国人的视角传播中国声音

    用德国人的视角介绍青岛城市历史,用德国友人捐赠档案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青岛市档案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其中,盖特·卡斯特博士从一位档案捐赠者成为青岛城市历史的研究者,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卡斯特博士是德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古建保护师。2010年,他捐赠了17件1889年至1914年间青岛早期规划、地税、港区建设等地图的电子版复制件。

    青岛鸟瞰图是德国1897年侵占青岛后,由德国胶澳总督府按照中国传统画法绘制的城市概貌图,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国内尚未发现存有原件。

    青岛市档案馆鼓励卡斯特博士继续寻找更多的青岛鸟瞰图,并建议他将青岛鸟瞰图作为研究对象,双方合作撰写专著,青岛市档案馆负责筹措出版资金。2014年,双方就合作出版《青岛鸟瞰图》达成初步意向。2015年,双方就合作出版《青岛鸟瞰图》达成协议。2017年,《青岛鸟瞰图》正式出版,该书首次集中介绍了1898年至1912年间的10张青岛鸟瞰图,以全新视角直观再现了青岛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

    此事在德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生于青岛的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马维立对该书的编写工作极为关注,予以极大支持。他不仅向卡斯特博士详细介绍了自己收藏的1898年版《青岛鸟瞰图》,还与其分享了研究鸟瞰图的经验。德国联邦档案馆弗莱堡军事分馆等机构和收藏有鸟瞰图的德国人士也对该书编写予以支持,提供了鸟瞰图原件及其他珍贵史料。

    受该书影响,今年,马维立的3个儿子访问青岛市档案馆,捐赠其父亲收藏的2张1898年版《青岛鸟瞰图》原件,并称青岛市档案馆是这些鸟瞰图的最佳保存地点。

“青岛——一座充满德国印记的中国城市”:一个展示中国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成就的展览

    “青岛人清楚这段简短的历史章节吗?你们还向下一代讲述这段被占领的历史吗?在青岛,德国形象是否因为这段历史还一直受到影响?德国人在青岛留下什么具体的建筑遗迹?在青岛德国建筑是否被保护?如果是,那又是怎样被保护的呢?如今的青岛还有多少德国化的成分?”这是德国杂志《21世纪中国》记者向笔者提出的采访大纲的部分内容。与此类似,2009年,笔者在出席德国海外历史研究会年会时,德国历史博物馆时任副馆长的辛茨博士也提出了“德国人曾经侵略过青岛,青岛人怎样看待那段历史”这一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将过去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展览这一直观方式告诉德国民众。

    2014年,青岛市档案馆与德国曼海姆市档案馆签订档案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双方在协议中确定在档案管理及城市历史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并互相到对方城市举办展览。按照协议约定,2015年双方共同举办的“青岛——一个充满德国印记的中国城市”展览在德国曼海姆市开幕。

拍摄档案历史文化题材的微电影:用新媒体讲述中国档案故事

    借助新媒体开辟用档案历史文化题材微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途径,是近年来青岛市档案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举措。

    2014年以来,青岛市档案馆拍摄了《寻找逝去的记忆》《历史无言》《跨越时空的对话》3部档案微电影。这3部微电影讲述了与青岛早期城市历史关系密切的涉德、涉日、涉美故事,以及档案工作者千方百计查找档案解疑释惑的故事,体现了当代中国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文化自觉。故此,笔者将这3部作品称之为档案微电影“蓝色三部曲”。

    青岛市档案馆近年来围绕讲好中国档案故事,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3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在“谁来说”方面,尝试借助德国友人的档案捐赠活动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让德国友人也成为中国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人;二是在“说什么”方面,针对外国人关注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充分尊重历史,用史实说话,让档案讲话,将思想和观点寓于文化之中,以平等的姿态客观地发出声音;三是在“怎样说”方面,注重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受众感受,积极借助新媒体拓展故事讲述形式。下一步,青岛市档案馆将更加坚定档案文化自信,不断扩大档案对外宣传领域,讲更多更好的中国档案故事。

把握好时度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苏省档案局馆 袁 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给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新课题。近年来,江苏档案部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始终把握时度效标尺,让档案说话,用史实发言。

主动融入,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

    我们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社会需求,创新性推动档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

    一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主动作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主动作为,与江苏省委宣传部等8部门联合举办“筑梦伟大时代 共创美好生活——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江苏省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这两项活动凸显了“记忆、传承、奋斗”的深刻内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二是抓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契机创新有为。我们与《扬子晚报》联合打造《档案穿越》档案文化专版,用新闻写档案,以故事讲历史,连续3年共出版近150期,成为江苏档案系统的文化品牌。三是大力实施档案文化走出去战略。我们与凤凰网联合打造“国家记忆·百姓春秋”大型主题专版,讲好档案故事,传播江苏声音;先后摄制“档案说话”专题片20部,用档案说话,让历史发声;拍摄专题片“最美档案人”8部,大力弘扬档案系统先进人物和事迹。

围绕需求,让档案融入社会生活

    我们始终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现代新闻传播规律,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手段,使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一是青奥会进入倒计时之际,我们挖掘38年前南京市举办第二届幼儿运动会的珍贵视频,与凤凰网、新华网等媒体合作策划“寻找1976小伙伴”活动,引起了社会关注,通过档案让历史故事在青奥盛会上得以流传。二是助推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申报成功。精心策划以省政协文史委集体名义提案申报南京国际和平城市,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2017年9月南京申报国际和平城市目标成功实现。三是成功举办“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从全省4560户家庭申报的档案中挑选出10个典型家庭的档案,在图片展设置了“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展区,突出“记忆、传承”的主题。比如,致力于打造首家全球华人影像档案馆的南通人刘玺的影像档案;从1958年起记账,一天不落整整记了60年,记录下一部中国“微观经济史”的无锡人贺星允的账本档案等,让档案传播从理念到实践更加社会化、亲民化、具象化。

把握档案文化宣传的时度效标尺

    我们始终坚持“三个始终”,即始终围绕中心,主动融入中心,用档案说话;始终不断地进行内容或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始终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这一标尺。

    一是从新闻角度写活档案,用传播理念激活需求。例如,在“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的过程中,集聚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形成巨大的媒体宣传效应。使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体记忆汇聚成时代的共同记忆。二是确立“文化为本、档案为根”的文化传播理念,牢固树立受众意识、融合意识、效果意识,全方位与媒体合作,不断提高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三是主动把重视馆藏档案保管转变到守护社会记忆上来,通过社会合作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加强与宣传、党史、文化等部门合作,实现档案在公共服务和社会记忆中价值最大化。四是深植文化之根,寓教于乐,先后推出《册封宴》《过云楼》等专题片,适应主流需求,传递核心价值。五是创新表达方式。我们与腾讯网合办网络直播节目《独家开讲》,讲述家风家训;把塑造和推广“最美档案人”和“最美档案馆”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推出“江苏档案文化专题片微播季”及“有声读档”系列微信,使档案传播方式更加形象化、故事化。

宣传先进典型 弘扬“最美”精神

浙江省档案局馆 李兴祥

    近年来,在国家档案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浙江省先后总结宣传了两位在全国档案战线耳熟能详的典型模范——卞峰煜、朱志伟。同时,总结宣传了一大批“卞峰煜式”“朱志伟式”的最美兰台战士集群、团队集群,营造出积极发现“最美”、崇尚“最美”、传递“最美”和争当“最美”的良好氛围,使兰台“最美”精神牢牢落地生根,成为浙江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基和活力之源。

强化典型示范

    浙江省档案局馆历任班子强化典型示范,紧贴时势发现典型、紧盯关切挖掘典型、借势借力宣传典型;注重用典型推动工作,挖掘培养和宣传了一批有影响、能带动、可学习的先进典型,推动和促进了浙江省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2007年,随着“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浙江省档案局及时宣传了卞峰煜的先进事迹。卞峰煜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时代先锋”宣传典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国家档案局、浙江省作风建设年领导小组等先后作出向卞峰煜同志学习的决定。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近30场次,聆听报告人数达2万余人。卞峰煜同志被人事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中共浙江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2007年度“浙江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省档案局又总结宣传了朱志伟的先进事迹。国家档案局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朱志伟同志学习的决定,称赞朱志伟同志是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档案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典型。朱志伟被中宣部确定为“时代先锋”宣传典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2014年,朱志伟当选浙江省劳动模范。

凝练典型精神

    在对卞峰煜同志事迹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从锐意创新、开门为民、立言立行、忘我奉献4个方面对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调查报告,得到了中央、省委和国家档案局领导的批示肯定。卞峰煜对待事业和人生都贯穿了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不懈奋斗的精神,我们宣传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创新、为民、忘我”的档案人精神,学习他“一身闪耀好作风”的优秀品德。

    在宣传朱志伟同志事迹的过程中,省档案局调查组先后两次赴龙泉实地调查,通过深入了解和查阅大量资料,形成2份调查报告。第一份调查报告,用“三有”展示了朱志伟“狮子型”档案干部的形象;第二份调查报告,聚焦“为民、务实、清廉”,采写了朱志伟同志甘做群众服务员、同事勤务员、基层指挥员、一线战斗员的先进事迹。调查报告得到省委领导、国家档案局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2015年,省档案局以刘义权、卞峰煜、朱志伟先进典型为榜样,部署开展“浙江档案人具有怎样的职业精神”大讨论。通过研讨、征集、评选,提炼形成了“忠诚担当、创新开放、敬业守真、淡泊清廉”的浙江档案人职业精神。这种表述是对典型精神的高度凝练,忠诚担当体现的是政治品质,创新开放体现的是时代要求,敬业守真体现的是职业特征,淡泊清廉体现的是工作作风。

弘扬“最美”兰台精神

    2007年12月,继卞峰煜受到宣传表彰之后,浙江省评选表彰了15个“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50名“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63个“全省档案工作优秀集体”、84名同志“全省优秀档案工作者”。2008年12月,又评选表彰了96名“兰台百佳”、17名“档案管理标兵”、16名“信息科技标兵”、17名“编研开发标兵”。

    2014年,在全省档案系统开展的“比实干、比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中,集中挖掘和总结了一批“‘朱志伟式’的最美兰台战士”,他们有的是档案局馆的领导、一般干部,也有的是机关、乡镇、社区基层一线的档案员;有长期在档案战线上工作的“老兵”,也有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兵”。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勇气和担当,是创新和实干,是力量和希望。2017年,省档案局在全省范围内总结宣传了《档案法》颁布30年来浙江档案工作10件大事和20名“浙江兰台铁军法治标兵”先进事迹,并通报表彰了30名“践行浙江档案人职业精神”楷模。2018年,又在全省档案系统组织开展“全省十佳档案宣传案例”“浙江兰台铁军宣传标兵”总结宣传活动。

    我们宣传“最美”事迹、弘扬“最美”精神,因为档案事业发展离不开这种精神的支撑,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事业发展才能永不止步,才能更加辉煌灿烂。

让档案文化宣传焕发时代风采

武汉市档案局馆 蒋敏华

    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中国档案报社分论坛的主题为“融合与发展:档案宣传工作创新实践”,深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新时代档案文化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档案文化宣传工作的作用与定位

    我们不仅要挖掘馆藏,大力宣传展示档案文化,还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在文化宣传中融入更多的政治元素与意识形态的考量。同时,要注重宣传档案部门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亲民,用服务的有效性提升档案宣传效果的社会性。

    新形势下文化宣传工作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是开创文化宣传工作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和指导纲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工作的指示要求,跳出局限,拓展视野,努力践行,才能推进档案文化宣传大发展。

有效加强对档案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

    武汉市档案局为加强对档案文化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法规处牵头文化宣传工作,局党组审议通过并以党组的名义印发了全市档案文化宣传工作要点,明确了档案文化宣传工作统一领导的要求;通过宣传激励档案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奋力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加强和改进档案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着力提高档案文化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运用档案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推出一批丰富多彩的档案文化宣传精品。局党组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信息化建设安全,设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局馆网络媒体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工作。

把握时代脉搏改进档案文化宣传工作

    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开创档案文化宣传新格局,焕发档案文化宣传时代风采,需要遵循新时代档案文化宣传新要求,并以此推进文化宣传工作。

    文化宣传要在“强信心”“聚民心”上持续用力。配合中心大局和重点工作,利用档案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对历史虚无主义论调,适时利用档案予以回击,主动发出声音,揭穿谎言、澄清真相;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档案工作方针政策、档案事业发展成就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用文化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文化宣传要在“暖人心”“筑同心”上持续用力。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化政务网站定位,突出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和档案文化3大功能,“互联网+档案”特色开始显现。在政务服务方面,实现了主要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请办理,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政府公开信息全文在线查询;在增强网络互动方面,“局长信箱”“我要留言”“在线访谈”等渠道或栏目,共同构筑了网上政民互动新平台;在档案文化方面,馆藏珍档解读、史料研究公布、网上展厅等档案文化模块引起网友普遍关注。

合作共赢放大档案文化宣传社会效应

    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各种传媒合作,建立立体宣传的新格局。为此,我们连续4年在主流媒体开辟“国际档案日”专版,先后组织过3次新闻发布活动。2018年,我们与出版部门合作编纂的《武汉改革开放四十年图志》列为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重点出版项目;组织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档案资料征集活动,编印了《见证:影像档案看改革开放(1978—2018)》图册。

    善用“国际档案日”宣传平台,形成密集宣传效应。我们在报纸上开设专版,组织新闻发布会,邀请大学生走进档案馆感知档案文化魅力;与电视台合作开展武汉地区“非遗”传承人视频档案采集工作,留存了大量“非遗”影像记忆;系列宣传短片在地铁沿线播出,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有新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档案文化宣传必将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0月25日 总第3288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