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马逢国建议

善用档案增进港人爱国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崔珍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3-20 星期二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时说:“香港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并提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互利合作。那么,档案如何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港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围绕这个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团长马逢国在接受专访时表达了独到见解,并对档案工作提出建议。

    谈到香港与内地在融合过程中的文化问题,马逢国认为,香港精神与民族精神高度一致,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同根同源。“自古以来,我们民族为了繁衍生息,形成了战天斗地的不畏难精神;我们能够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融合到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这是爱好和平的精神;20世纪,我们民族在危难时刻能够牺牲奋斗,这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马逢国说,“香港能够从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就是传承了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虽然近几年出现一些异见或不和谐情绪,但假以时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不成问题,甚至可实现优势互补。比如,大湾区的大空间可以解决香港地少人多的问题,香港的外向型经济和海洋文化可为大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新元素、增添新动力、赋予新魅力”。

    对于如何看待新时代香港与内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马逢国认为,任何时代,年轻人都是希望所寄,新时代属于青年。大湾区是新时代的国家重要发展策略,“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我国的宏伟蓝图,体现了我国对全世界的承担精神以及对人类的奉献精神,这是新时代的特殊内涵。在新使命和新挑战下,年轻一代能够拥有共同目标与力量,开展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这是非常好的机遇。新时代,香港与内地青年更要建立找准定位,发挥潜力和优势,并且除了追求个人发展,还要有造福全人类的担当和胸襟,这样才能以更开阔的眼界建立更高层次的理想,从而贡献社会、贡献国家甚至贡献人类。

    谈到档案工作如何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理解与认同,马逢国认为,不懂历史就不懂得珍视现在,也无法看到前路。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进国家意识和自我认知,这对香港青年来说很有意义。由于新一代年轻人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后成长起来的,没有受过殖民地时期的压迫和管制,缺乏强烈对比,不懂得从历史角度看问题,所以对目前很多情况的理解是有些想当然的。马逢国希望有关地区的档案部门积极发挥好档案的历史教育作用,通过档案的开放、利用、宣传,让青年多渠道、高频率地接触档案资料,充实历史知识,熟悉发展轨迹,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产生的、探索过哪些道路、经历了多少曲折、进行了何种努力,才取得如此成就,从而帮助香港青年逐渐树立正确史观、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洞察力,弥补身份认同的缺失,增进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香港房价贵、机会少,因此,不少香港年轻人比较压抑,心情变得很躁动。现在,国家为香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青年也应改变‘闭门造车’的错误想法。而纠正错误想法的根本在于教育”,马逢国介绍,“香港不少人认为国外教育是一流的,将内地高校作为备选方案,这是很错误的。事实上,过去20年,特别是近10年,内地的高等教育水平随着国力增长而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学科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到内地升学不应只是备选方案”。

    为此,马逢国希望有关部门善于借助档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呈现治学精神和教育水平,建议内地高校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招生经验,多到香港举办相关档案展览,消弭香港青年和家长对当前内地教育水平的误读,更广泛地吸收并培育爱国爱港精英,推进香港青年顺利融入内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将发展天地从10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960多万平方公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3月19日 总第319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