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点燃新时代科技兴军强大引擎

作者:李 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2-07 星期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这是我们能不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实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军事科研机构的关键所在。进入新时代,推进科技兴军、提升军事实力越来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向科技要战斗力已成为全军的重中之重,必须深刻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和我军所处历史方位,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擘画科技创新蓝图,点燃科技兴军的强大引擎。

必须突出顶层谋划这个战略先导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推动科技兴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选准突破口,下好先手棋,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组建军委科技委,调整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推动科技兴军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统筹谋划,加强同国家战略规划的对接,通过战略规划整合军地资源进行集中攻关。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吹响了科技兴军的强力号角,我军要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放眼2035年、2050年发展愿景,洞察发展趋势,把握发展需求,找准发展目标,筹划建设任务,确定资源配置,从战略上统筹需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途径是什么,设计好“近”与“远”的路线图,回答好“加”与“减”的选择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动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自主创新,既开阔视野又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既开动脑筋又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拿出后发有为、加速赶超的整体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下大气力把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逐步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扭住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习主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够,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13年11月,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殷殷嘱托,要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国防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激光陀螺、无人系统、核能利用、新型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就。但越是进步越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基础不牢、基础技术储备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多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强国的军事代差态势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习主席鲜明指出,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推动科技兴军,必须紧紧扭住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登高望远,挺立潮头,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抢夺发展先机,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真正赢得科技竞争主动权、话语权,成为未来战争新规则的制定者、新范式的引领者、新领域的主导者,做到制胜未来而不是尾随未来、打败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打败。

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

    科技创新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战场是科技创新的试金石。我军向来重视科技创新,但许多科研项目与战场对接不紧密甚至脱节的现象也客观存在,有的偏离中心立项目,搞出的成果华而不实;有的为了评职称、拿奖项、要经费而搞科研,不看对提升战斗力是否有用;有的凭着想象做课题,脱离作战和部队实际。据统计,现在全军科研院所承担的年度科研项目中,与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相关的项目所占比例依然不高。推进科技兴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聚焦研究战争、设计战争,坚持为军而研、为战而研,下大气力解决好对上同决策脱节、对下同部队脱节、对外同对手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研战一体、研用一体的意识,强化科研力就是战斗力的意识,把科研项目摆出来与战斗力标准聚焦对表,对那些关系不大的项目,要做到该停的停、该调整的调整,坚决挤掉水分、去除虚耗,拿出更多管用实用的成果,立起兴军为战的鲜明导向。

必须坚持军民融合这个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耦合度越来越深,军民融合已成为各国加速发展国力军力的共同选择。长期以来,我军建设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的特点比较突出,相关领域的军民融合度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兴军、提升国防科技实力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之策。习主席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强国强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军民融合,军地双方必须强化大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必须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管理协调、政策法规等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以及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必须强化战略规划,拿出可行办法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必须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畅通军民融合渠道,使“军转民”顺畅、“民参军”积极,让军民融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必须抓住创新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军事科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成效,影响着科技兴军的进程。从技术变革到军事变革没有“直通车”。无论是开发研制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还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军事科研人才作为能动的、核心的要素,已成为强军兴军、决战决胜的第一资源。当前,军事科研领域引领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较为缺乏,指技合一、通专两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中青年骨干人才基础不够厚实,优秀人才引进渠道不畅,培养锻造手段单一,吸引保留人才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科技兴军进程。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把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官兵公认,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要坚持聚焦实战,把促进战斗力生成提高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战斗力标准谋划人才队伍建设、指导规划落实、检验工作成效。要坚持高端引领,瞄准一流目标,树立一流标准,高起点选拔人才,高质量培养人才,高效益使用人才,充分发挥院士、首席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塔尖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岗位吸引力、队伍凝聚力、国际影响力。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更新人才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使用效益,改进人才管理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动力。要坚持军民共育,依托社会优质资源拓展育才聚才渠道,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为军事科研服务,努力形成开放多元、集约高效、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新局面,不断巩固科技兴军的根本支撑。

必须建好体制机制这个根本保证

    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离开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保证,科技兴军必定跑不动、走不远。只有精心设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兴军整体合力。要建立科研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依托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区分项目类别,区别化展示关键性节点任务,实行不同管理审批权限,实时掌握科研项目进展情况,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质量效益。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放”“管”结合,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积极性,项目负责人可通过指定、竞聘、申报等方式产生,在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方案选择、科研经费使用、项目人员组成、科研绩效分配等方面充分给予自主权。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单位合作交流,形成协同创新联盟。构建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军民融合科研课题,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推动地方研究力量主动融入军事科研事业。创新科研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唯学历、奖项、论文等考核标准,将量化考核与定性考评相结合,根据研究人员从事的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分类制定评价办法,注重实绩综合考评,探索建立不同评价机制之间的类比关系。建立科技先导基金机制,支持开展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和奇思妙想研究,鼓励大胆创新、允许合理失败,营造激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政治委员、少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28日 总第3161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