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一纸千斤重

作者:高东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2-02 星期五

    “Time is a file that wears and makes no noise.”对这句话你会怎么翻译?文艺范的翻译是“光阴如锉,细磨无声”;接地气的翻译则是“岁月是把杀猪刀”。

    年轻时,时光易逝、年华不复的焦虑感常常伴随着我,直到迈过了40岁这道门槛,我身上的毛躁与迷惘慢慢褪去,才发现岁月虽无情,却在无形中为我描绘出人生的成长图谱,每寸光阴的轮廓都清晰可见。

    遥想20年前,刚刚毕业那会儿,初入职场,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泡在“故纸堆”里整理人事档案。正值青春激扬,我卯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后来逐渐意识到人事档案整理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后,我开始学会在平凡琐碎中寻找乐趣。

    一次,在整理一位姓宁的离休老干部的档案时,一份份《入党申请书》将我带回那个激情迸发的岁月里,一个个年轻人的青春芳华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解放前,家里经济拮据,我是家中独子,父母咬牙送我上了私塾,几个姐妹却只有一件见人的衣裳,有客至家,女孩子们只好用破棉絮蔽体缩在炕角……少年时期,天津地区的发电用电俱是‘洋人’的天下,我在比利时电灯房当学徒工,受尽白眼与呼呵。”至今还记得那个上午,明亮温暖的办公室里,大家读着这些充满历史感的趣味回忆,并以此为乐,但当读完宁老先生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成长为技术专家的全部经历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心中对宁老先生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工作中,我渐渐发现,从档案纸张的质量和制造工艺中我们可以读出生产技术的改进历程,从那些冷静诉说的往事中可以触摸到人性的温度,从那些迥异的履历背后也能倾听到教育与社会的前进脚步声……

    不知不觉中,我与档案工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干了六七年的生产技术工作后,我走上办公室主任岗位。当时,团队里的几位档案管理员都是叔叔阿姨辈的三八红旗手或老专家,他们对任何一张图纸、一页报告、一份单据的收集都保持着“不依不饶、颗粒归仓”的精神,虽然让我跟着费了很多力气,但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2010年春天,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将我所在的公司告上法庭,法院转来的诉状显示,对方早有准备,提交给法庭的影像资料、证人证词、专家鉴定报告等一应俱全。诉讼中提出,我所在的公司造成其渔业损失达百万元以上并要求全额赔偿。我和办公室的同事们临危受命,带着律师一次次查勘现场,又一次次无功而返,心急如焚。多次商量后,公司决定把应诉突破口放在养殖地附近工程建设的档案资料上。大家立即商量对策,分头查找手头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涉及诉讼目标工程的所有证明资料都被找到了。负责公司法律事务的律师也大受鼓舞,据此设计了逻辑严密的辩词。在第二次开庭交换证据时,面对那些图纸和证明材料,对方公司的嚣张气焰急剧下降。到第三次开庭时,对方公司同意了庭外和解,此事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为我所在的公司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还记得庭审结束那天,我走出法院大门,虽迎着冬日凛冽的寒风,但由胸膛间升腾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却让我无比骄傲,这一切都离不了档案工作的支持。

    档案工作给我的启发并未止步于一朝发力的成就感,更有对于内心深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深刻撼动。而我与档案工作相依相伴的这20年,并非初入职场的一见钟情,实乃因了解而生爱,因责任而坚守。

    去年年底,公司迎接上级例行巡视检查,巡视组专家第一时间调阅封存了重要的会议记录和财务凭证档案。在一个月的“地毯式”全面细致检查中,档案中记载的每一项重要决策的讨论过程、执行情况,每一笔费用开支的审批签字、票证单据都原原本本呈现给巡视组专家。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如何经营好国家的资产,这些答案写满了档案的各个角落,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是企业家们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见证。

    关上档案库房厚重的铁门,我在心里默念,这里记载着我们走过的路,雕刻着岁月的印记。一张纸虽轻,但责任却有千斤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2月1日 总第317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