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写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

作者:李宝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24 星期三

    2017年10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填补了河南在世界文献遗产中的一项空白,笔者作为甲骨文发源地的档案界的一员,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欣喜!

    欣喜之一,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档案文献。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是商王朝后期王室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凶吉等活动的真实记录。这一古老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档案史上的一件大事。

    欣喜之二,国家档案局在世界记忆工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无论是世界记忆工程,还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我国最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发挥了文献大国的参与、支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做了大量细致的文本准备,以及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据了解,截止到2017年,已有107个国家申报的427项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有13项入选。国家档案局从文献遗产的角度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赢得了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外交界的认同与尊重。

    欣喜之三,世界记忆工程在中国得到很好实施。世界记忆工程的启动以及《世界记忆名录》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符合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也推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近年来,国家档案局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和世界记忆工程相结合,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项目相结合,制定规划、建立标准、加大投入、加强指导,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与保护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形成了我国文献遗产多层级保护机制。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于1995年成立;1998年,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成立;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全国部分省份已启动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世界级、地区级、国家级、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体系。另外,一批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得到重点保护。甲骨文等13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等8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全国共有142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各级档案部门加大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宣传、保护与开发,国家档案局陆续组织出版了四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举办中国档案珍品展览等,充分发挥了档案文献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

    欣喜之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从收藏主体方面看,除各级国家档案馆是主要收藏和申报主体外,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文物考古研究所、艺术研究所等文化研究机构也是档案文献遗产收藏和申报的主体;从文献保护实践方面看,图书、博物、文物机构在不断加强档案文献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与保护,加强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共同参与的文献遗产保护事业体系。

    欣喜之余,笔者也深感责任重大。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世界文献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文献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首先,以甲骨文成功入选为契机,加强对甲骨文这一世界文献遗产的宣传;加强对散存在世界各地的甲骨文的征集与交流;加强对甲骨文的研究,通过甲骨文讲好中国商朝的历史和故事,让世界通过古老的东方文字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

    据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共计出土甲骨约15.46万片,其中我国共收藏约12.79万片,英、美、日等国共收藏约2.67万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来的字约有2000个。笔者希望,通过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唤起世界各地对甲骨文的关注,收藏甲骨的不同国家、地区、机构能够共同举办展览和研讨会,让中国古老的文献能够“团聚”,完整地展现遥远商代的历史原貌。

    其次,以甲骨文成功入选为契机,启动河南省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立《河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河南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古都文化、姓氏文化、书法艺术、宗教文化等源远流长,留存了丰富的纸质文献。截止到2016年年底,河南省重点档案数量为140余万件,全省纸质文物藏量在15万册以上,其中许多文献具有时间久远且内容系统、独特、稀缺的特点。因此,有关方面拟制定河南档案文献遗产评选办法和抢救保护开发计划,突出地域特色、突显历史深度、突破行业界限,建立河南档案文献遗产共享平台,走一条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保护、科学研究、开发利用的可持续道路。

    第三,加强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献遗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努力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要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文化方针,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创新效果;借助3D、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展示与共享;树立“大文化”观念,加强档案、博物、文物、图书、科研、企业等机构的合作交流,在文献遗产的调查、价值评估、修复与保护、人才培养、开发和共享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保护文献遗产的良好氛围,把保存在各类机构和民间的文献遗产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利用起来,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18日 总第317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