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北大老校长的档案情结

作者:朱晓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16 星期二

    陈佳洱,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只要提起陈佳洱,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馆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能讲出几个他关心支持家乡档案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自2005年至今,陈佳洱先后3次到访宝山区档案局馆,并多次为宝山区档案局馆题词、题名,多次为编研出版的档案研究书籍作序。宝山区档案局馆近几年在上海解放纪念馆、陈伯吹纪念馆建设和名人档案的征集、整理、编研中取得的一个个成果,都离不开陈佳洱多年来的帮助和鼓励。

心系桑梓 无偿捐档

    陈佳洱的父亲陈伯吹先生,1906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安徒生”。2004年12月,宝山区档案局馆在征集名人档案时,慕名给陈佳洱写了一封信,期盼他能对家乡名人档案的征集研究工作给予支持。没想到,几天后陈佳洱就从北京打来电话,明确表示只要家乡有需要,他一定全力协助和配合。

    2005年4月,陈佳洱借回乡扫墓之机,抽出时间专程来到宝山区档案局馆访问。当得知区档案局馆依托馆藏准备公开出版陈伯吹名人档案编研成果时,陈佳洱对家乡档案编研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2006年5月,宝山区档案局馆参与编辑的《陈伯吹》一书正式出版,陈佳洱应邀为该书作序,他在序言中深情写道:“回顾我这一生所走过的路,受到父亲的影响至为深刻。然而,在我读了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陈伯吹》一书的书稿清样之后,才更加懂得和理解了父亲热爱祖国和人民、挚爱儿童文学事业并为此倾其毕生精力的动力所在。”

    以此为契机,宝山区启动了陈伯吹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和陈伯吹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区档案局馆发挥档案部门的独特优势,开展了档案征集工作,撰写了纪念馆陈列大纲,并通过210余幅图片、350余件实物和档案史料,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一段历史。其中,陈伯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叶圣陶写给陈伯吹的信、巴金写给陈伯吹的信、“故事大王”孙敬修写给陈伯吹的信等档案,都是由陈佳洱无偿捐赠给区档案馆的。

立德立言 殷切寄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本本家庭档案,既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发展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迁。陈伯吹、陈佳洱父子两代人在家庭档案的保管、整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些档案成为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2007年,区档案局馆组织编印了《家庭档案宣传册》,用以指导全区开展家庭建档工作。为此,陈佳洱专门题词,鼓励家乡档案人做好家庭建档指导工作。他说:“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对于档案工作,陈佳洱有着独到的见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从事各种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事件与现象的有序汇集。档案则是系统如实地记载着社会上各个时期、各类有意义活动与现象实际历程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类信息的载体。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档案,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无价的资源宝库。档案启迪人们的智慧,教育人们充分吸取历史上各种经验和教训,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按照科学的历史规律规范自己的活动,改造社会,从而使人类社会更自觉地走上和平、民主、繁荣、幸福的发展道路”。这段话给家乡档案工作者增添了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

    2014年4月,陈佳洱应邀再次来到宝山区档案局馆。参观中,一份份文献、一件件手稿、一幅幅图片,勾起了陈佳洱的无限回忆。他深情讲述了从小受父亲影响在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走上科技兴国、奋斗之路的人生经历,使在场的档案工作者深受教育。陈佳洱感慨地说:“我享受了历史档案给予的启迪和教育,这些档案真实反映了历史,是激励和教育后人的好教材!”随后,他欣然为宝山区档案局馆题词——“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追本溯源 寻根高校

    2013年11月,应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邀请,陈佳洱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华东师范大学时任校长陈群代表学校向陈佳洱赠送了一份珍贵而独特的礼物——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制作的《陈伯吹先生档案纪念册》。陈伯吹先生早年曾在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和任教,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杰出校友,他创作的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

    陈佳洱参观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展厅和库房。他满怀深情地翻阅了保存完好的有关父亲陈伯吹的档案,其中包括陈伯吹1929年1月22日填写的大夏大学新生报名单、大夏大学学籍表、学生选课表、大夏大学毕业生成绩表等。其中1931年3月20日杨鸿烈教授给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的一封信,引起了陈佳洱的关注。信是这样写的:“继曾先生:学生陈伯吹上学期因半工半读致缺课稍多,兹由弟代请先生承认其所选读之学分,史学通论三学分,中国近代国际关系变迁史三学分。专此顺颂,弟杨鸿烈上,二十年三月二十日”。当时陈伯吹一边教书,一边兼任《小学生》主编,还要到大夏大学读书,日程的繁忙可想而知。

子承父志 初心不改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前身是1981年创立的儿童文学园丁奖(1988年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81年,陈伯吹将自己一生积蓄的5.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创办了这一奖项。这笔积蓄,在当时可以在上海淮海路购买两幢小楼。陈伯吹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是,培育扶植儿童文学新人,为少年儿童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滋养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2007年,在宝山区档案局馆牵线努力下,在陈佳洱的支持协调下,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首次在宝山举行颁奖仪式。2011年,在区档案局馆的联络协调下,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创作研究基地落户宝山。自2014年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发展成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成为我国首个国际性儿童文学奖项,颁奖活动每年11月在上海宝山举行。这也是我国文坛最早以著名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之一。目前,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已成功举办了27届,是迄今为止我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获奖作家最多的文学奖项之一。陈佳洱说,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通过不断努力,让中国的儿童文学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陈伯吹文化品牌以档案文化元素为支撑,在宝山逐步培育发展起来,现已成为宝山乃至上海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15日 总第316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