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教育”的艺术

作者:宣金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10 星期三

    近日,笔者去某镇上廉政教育课,台上授课人讲得口干舌燥,很是认真辛苦,台下却有人在交头接耳、玩手机,还有人干脆打起了瞌睡。笔者来到某市直单位,看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这么严肃的教育活动,竟会有如此状况?走访基层同志,大家道出了心声,现在不少单位搞廉政教育的方法较为呆板,形式老套,内容单一,大家觉得厌倦、乏味,其效果自然平平。

    廉政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讲授者习惯于居高临下,听者觉得有距离感而心存抵触;二是通篇都是硬邦邦的大道理,让大家觉得刺耳、厌烦,产生不了共鸣;三是不区分对象,动辄就下“猛药”,常用则失去了警示效应;四是授课人员准备不充分,腹中无货,时间久了,便讲不出什么新东西,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教育是感化人的过程,而廉政教育相比其他教育要求更高,是净化心灵、荡涤尘埃的系统工程,必须潜心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心态,要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做足功课,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育者要有诲人不倦的心理准备。一个人的错误认识、思想偏差一经形成,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要想改变、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有“钉钉子”精神,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学会做细活;另一方面要有工匠精神,树立精品意识,要想把大道理讲细、讲透,就要作必要而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只有精心准备、备足“干货”,讲起课来才能引经据典,并运用自如,生动活泼。

    要学会“蹲下来”交流沟通。开展廉政教育不妨借鉴幼儿教育学里“蹲下来讲话”的方法,因为“蹲下来”讲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授课人在讲课时,要注意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通过面对面、心贴心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扩大教育效果。因为人们不喜欢高高在上、吹胡子瞪眼睛式的说教,如果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教育者要学会反弹琵琶,在“零距离”的情境下,用意味深长的话语去感化、启发受教育者自觉领悟。

    要善用“微言大义”。教育者要学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善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和若干鲜活的小实例、小案例来阐述、评析深刻的反腐倡廉大命题、大主题,将大道理进行细致讲解,要言之有物,不能就规定讲规定、就纪律说纪律,更不可用大话、套话来吓唬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往往令人生厌。

    教育要区分对象。廉政教育要“看客下菜”,把握好火候,当宜狂风暴雨时就须急火猛攻,当宜循循善诱时则应文火慢炖。以警示教育为例,其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对病入脏腑的“重症患者”,就宜用“猛药”当头棒喝,令其悬崖勒马,就此止步;而对一般的干部群众则宜“润物细无声”,通过雨打芭蕉的方式加以提醒。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8日 总第316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