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中国谱牒的有序传承和典型代表

徽州谱牒

作者:国家档案局馆室司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4-26 星期五

明弘治十三年(1500)徽州《新安黄氏会通宗谱》

    文献遗产名称:徽州谱牒

    文献形成年代:明成化十年(1474)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

    文献数量:407部2197册

    文献保存者:安徽省黄山市档案馆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谱牒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史、地志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文献。谱牒产生于上古时期,至明清、民国已十分普及,但历经战乱损毁和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谱牒极为稀少。

    徽州谱牒,现存于安徽省黄山市档案馆,共407部2197册,时间跨度上起明成化十年(1474),下讫民国三十八年(1949)。其中,明代14部32册、清代214部1033册、民国179部1132册。它是中国谱牒的有序传承和典型代表,也是明清和民国时期谱牒发展的缩影和标本。因徽州姓氏大多来源于中原士族,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或避战乱,或躲祸患,纷纷南迁徽州定居繁衍,故该档案也反映了移居徽州的中原各大姓氏的历史渊流。

    这批徽州谱牒包括统谱、总谱35部,家谱、族谱、宗谱362部,祀谱10部;涵盖古徽州一府六县,其中歙县148部、休宁79部、祁门56部、绩溪43部、婺源39部、黟县25部,不详17部。该谱牒包括王、钱、刘、黄、李、董、唐、胡、张、徐、江、朱、许、吴、潘、萧、叶、耿、郑、程、邹、林、管、韩、凌、袁、安、洪、汪、谷、夏、余、葛、谢、欧阳、蒋、周、施、倪、章、丁、臧、方、马、颜、鲍、康、俞、罗、吕、毕、郎、石、金、陶、陈、杨、严、高、冯、万、傅、祝、孙、邵、戴、曹、詹、梁、项、何、殷、姚、彭、曾、储、沈、庄、童、汤、宋、陆82个姓氏。其中,汪氏36部、王氏32部、胡氏27部、吴氏25部、程氏23部、江氏17部、方氏15部、李氏14部、徐氏9部、叶氏8部、黄氏8部、朱氏8部、陈氏7部、周氏7部、洪氏6部、杨氏6部、潘氏6部、许氏5部、张氏5部、郑氏5部、夏氏5部、余氏5部、高氏4部、董氏4部、刘氏4部、马氏4部、鲍氏4部、康氏4部、罗氏4部、孙氏4部、梁氏3部、唐氏3部、韩氏3部、毕氏3部、冯氏3部、项氏3部、谢氏2部、萧氏2部、袁氏2部、谷氏2部、葛氏2部、储氏2部、蒋氏2部、俞氏2部、吕氏2部、金氏2部、戴氏2部、曹氏2部、詹氏2部、何氏2部、章氏2部、丁氏2部、童氏2部、林氏1部、臧氏1部、欧阳氏1部、施氏1部、钱氏1部、倪氏1部、颜氏1部、安氏1部、郎氏1部、石氏1部、陶氏1部、严氏1部、万氏1部、傅氏1部、祝氏1部、邵氏1部、殷氏1部、姚氏1部、彭氏1部、曾氏1部、邹氏1部、耿氏1部、管氏1部、凌氏1部、沈氏1部、宋氏1部、庄氏1部、汤氏1部、陆氏1部,不详15部。该档案文献囊括了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修撰的《陈氏族谱》、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修撰的《毕氏宗谱》等多部珍贵谱牒,既有名门大姓,又有罕见小姓。

    徽州谱牒以一姓一族的历代繁衍世系为纲,留下了关于该姓氏和系族的来源、繁殖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迁徙状况、分布范围等记录;记载了宗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及与宗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活动;反映了商贾经济、尊师重儒、教化育人、杜邪正风、倡善惩恶等内容。

    徽州谱牒较好地满足了炎黄子孙和全球华人认祖归宗的客观需要,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作用,对丰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26日 总第412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