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读书

拓宽档案与历史沟通的桥梁

——《抗战档案述论》的价值

作者:碧 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4-23 星期二

《抗战档案述论》(部分)

    《抗战档案述论》是一本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人员为主体,由档案界与史学界研究者合作编著的论著,列入南京大学“抗日战争专题研究”项目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2月出版。全书总计31.6万字,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论述了保存于海峡两岸和英美两国档案机构中抗战档案的有关情况。本书内容兼及档案学与历史学,起到了沟通档案与历史的桥梁作用,跨学科研究正是这本论著的最大特色。

    众所周知,档案学与历史学是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两大学科,彼此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及其论文专著依据档案的引据应用,档案学研究则是以档案的征集保管利用及数字化为主,基本不涉及所载内容的分析研究,于是虽有两学界加深融合的呼声,但兼及两学科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抗战史研究的方向和要义,也点明了档案史料在抗战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开发利用抗战档案,深入推进抗战研究,作为国内外保存民国历史档案最多的国家级档案馆,二史馆在积极参加国家档案局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丛书的同时,与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及“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的南京大学“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编委会密切合作,策划了这套百卷本丛书的第十一辑“抗战档案典藏研究”系列,《抗战档案述论》就是该辑中的开篇之作。

    《抗战档案述论》一书,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在海峡两岸保藏抗战时期档案的主要机构中,作者选择了中央档案馆、二史馆、重庆市档案馆,以及东三省各档案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典藏单位藏档,加上台湾地区所藏抗战档案,对其抗战档案的概况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介绍和研究评析,还对各单位编辑出版的抗战档案史料及其开放查阅情况进行了介绍。本书之撰述内容,侧重对主要及重点抗战档案的解读分析,共有7个章节。

    抗战档案概况。对抗战档案的概念、定义、范围进行了界定,对其内涵、分布进行了概述,并从档案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抗战前后中国档案机构与文书档案工作改革对抗战档案流传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

    中央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概况、特色及其开发利用。重点介绍中央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充分展示中国最高档案机构的抗战档案开放利用情况,佐证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极具特色,价值重大。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概况、特色及其整理利用。本章节是全书重点内容,从抗战军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经济及财政金融、抗战损失及抗战时期伪政权档案、日军战争暴行档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介绍了作为保管收藏抗战档案主体的二史馆馆藏情况,并结合学界研究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此外,还介绍了抗战档案的整理与对外利用、抗战档案编研出版及其价值,具有较高的指南与研究参考作用。

    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概况、特色及其整理利用。鉴于重庆在抗战中的“陪都”重要地位,从战时中央机构、重庆地方政府及外交、社会、文教等10个方面介绍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概况及其特色,兼及抗战档案的整理、利用、编研工作。

    东三省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概况、特色及其编纂出版。为全面展示中国14年抗战的历史,专门对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所藏抗战档案概况及其特色、编研成果进行有重点的叙述评论,其中中共满洲省委档案、东北抗联档案十分珍贵,而日本强征“慰安妇”罪行及伪满洲国与日本关东军、宪兵队档案为其特色。

    台湾地区所藏抗战档案概况及其开放利用。因历史原因,国内抗战档案目前分藏于海峡两岸。台湾地区所藏抗战档案数量大,价值高,不可忽略。因此,对其在岛内的保藏概况、分藏单位、各处具体内容与其阅览利用条件等进行专门介绍,这对于各位学者尤其是还没有赴岛内查阅过抗战档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美英重点档案机构所藏抗战特色档案简介。目前国外保存收藏中国抗战有关档案的机构较多,国别分散,数量价值不等。因其内容涉及面过广,碍于著述篇幅所限,在此仅结合作者的工作,对美英重点档案机构所藏抗战特色档案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日本二战期间罪行文献史料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中国抗战档案及价值,仅供参考。

    本书撰写过程中,中央档案馆有关研究人员,重庆市、台北市等相关单位人员也参与了写作。在作者、丛书编委会及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数载,终于付梓。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以便进一步拓宽档案历史沟通融合的桥梁,且嘉惠于读者学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22日 总第412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