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中国互联网从中国科学院起步

——中国接入互联网始末

作者:潘亚男 孔祥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4-19 星期五

    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接入互联网,实现了中国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自此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名成员。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由科技教育界的需求而提出和推动的,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早期的互联网络探索。在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依循中国科学院保存的档案,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早期工作中的关键性事件,重走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羊肠小道”。

蹒跚起步

中国早期计算机网络通讯探索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时11分24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的吴为民在北京710所的一台IBM-PC机上,通过卫星链接,远程登录到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台机器上,并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而另一封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则是1987年9月14日,在德国教授维纳·措恩等人帮助下,由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王运丰等人发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透过这两封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电子邮件,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中国科技教育界尝试计算机网络通讯的艰难起步。

    20世纪80年代初,高能所与CERN建立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物理装置(ALEPH)项目组,项目要求双方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联系,因此,在两家机构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迫在眉睫。然而在1984年以前,高能所连台像样的计算机也没有,大部分模拟计算工作都需要借用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进行。1984年7月1日,高能所正式启用了与水电科学院之间的微波通信连接,工作人员无需往返两地即可在远程终端站内修改或提交作业,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1986年8月,高能所通过北京710所和奥地利广播电台建成了与CERN之间的我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这种联网方式相当于拨打越洋电话,用来传输数据不仅速度慢且费用非常昂贵。在ALEPH档案材料中,记载着从1986年8月至1986年年底,北京—ALEPH之间总通讯时长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通信费用高达7732.29元,科研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用于国际数据传输。此时,急需用性价比更高的计算机直接联网来沟通和传输数据。

    1990年,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建成运行,同时高能所也成为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中心之一。次年,在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会谈上,代表们正式提出建立一条从北京高能所到美国加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bps计算机联网专线,以满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数据和软件传输的需要。

    计划中,这条线路从SLAC出发,经美国旧金山,通过卫星连接到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再通过微波连至35公里外复兴门的北京长途电话大楼,后沿长安街一路向西接入高能所。然而受限于当时条件,从五棵松电话局到高能所的最后5公里无法光纤入户,只能采用一对电话线配上基带调制解调器的低成本办法解决。在经历了18个月的漫长调试后,1993年3月2日,高能所租用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64kbps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连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由于这条专线使用DECnet协议,只能通过协议转换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和传输文件,不能运行万维网(WWW)及互联网(Internet)其他功能,因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与此同时,另一群科学家正在默默推动一项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工程。

坚实基础

困难重重的NCFC建设之路

    1989年,国家计委将网络和计算中心的建设计划列入世界银行贷款“中国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该项目由国家计委组织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方投标确定实施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迅速组织计算所、计算中心、软件所、自动化所和电子所等单位专家,成立网络项目小组准备投标。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批示中要求:“此事必须抓紧做好。”8月26日,经国家计委评审,中国科学院以高于第二名0.7分的微弱优势中标,被确定为该项目的牵头实施单位,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国内命名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英文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以下简称NCFC),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三个单位的合作,完成NCFC主干网和三个院校网的建设。

    作为一个跨部门合作的示范项目,NCFC“既是一项工程,又有研究工作”,面临许多棘手的管理和技术难题。

    管理方面,在NCFC建立起由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计委、教委、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方参与的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联合设计组。正是这种民主、公开的顶层设计,为后续项目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方面,NCFC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当时三家单位已建成的局域网采用了包括X.25、DECnet、X.400等不同的传输协议,但NCFC项目要求必须使用统一的协议。经过深入讨论和论证,最终确定了采用以TCP/IP为主,同时兼容已有协议的方案。这一设计思路,也为后来NCFC网络顺利接入互联网做了水到渠成的技术准备。

    解决了传输协议问题,路由器问题接踵而至。NCFC采用的网桥技术虽然可以实现三家单位之间的光纤联网,但是无法解决网络中广播风暴的影响,路由器的引入和部署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但根据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条约,路由器属于对华限购设备,无法从国外购得。经过慎重考虑,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自行开发,最终成功研制了基于PC的RIP路由器,并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院网和NCFC主干网中部署应用,为提升网络可靠性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路由器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档案室供图

    历经3年多的艰苦建设,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3个院校网通过高速光缆和路由器成功互连,成为我国早期互联网的雏形。NCFC任务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但却遭到一些质疑:这个网能有多少用户?缺少内容信息和应用的国内网络能否发挥作用?于是,与国际联网的想法呼之欲出。

成功联网

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互联网

    经过讨论,NCFC管委会里代表各单位的10个专家一致同意NCFC应该努力去推动加入国际互联网。然而,NCFC作为计委下达的国家专项,任务非常明确,并不包含国际联网的任务,要完成这项计划外的重大工作,就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政策、经费和国际政治等障碍。

    政策方面,按照当时国内的通信规定,一条国际专线只能由一家单位使用,如果多家单位使用需要收取成倍费用。为了取得国家电信部门在国际专线租用方面的批准和支持,NCFC管委会和邮电部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邮电部破例同意以正常价格租专线给NCFC使用。

    经费方面,由于任务书里没有涉及国际联网的任务,NCFC的原本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所以需要自筹经费。在NCFC管委会的协调下,经费由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提供一部分经费,不足部分由中国科学院解决。

    在解决国内经费和政策等问题后,更加艰难的国际政治问题又摆在面前。从1992年6月开始,NCFC工程技术人员就开始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负责网络国际连接的官员接触,同时争取国外网络界知名人士和科学家的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呼吁美国政府同意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在中外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到1993年底,NSF已经意向性同意中国接入,但是网络却始终因“非技术原因”无法联通。

    1994年3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NCFC管委会主任胡启恒恰因公务要于4月中旬去华盛顿开会,于是便萌生了借此机会为接入互联网的事情专门去拜访NSF主席的想法。这个想法获得了时任院长周光召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党组立刻备文上报国务院。

1994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正式提交的《关于与国际Internet联网问题的请示》(部分)。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藏

    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正式提交了《关于与国际Internet联网问题的请示》。这份请示详细介绍了NCFC项目进展和国外互联网发展情况,强调“实现国际联网是广大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在科研与教育信息交流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前瞻性地预见到“这一方案的实现不仅对NCFC而且也将是我国全国科学教界进入国际计算机网的一个开端”,中国科学院建议国家“先尽快实现国际联网……并在使用中逐步完善”。这一请示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

    4月初,胡启恒利用到美国开会的契机,专门拜访NSF主席,介绍了NCFC项目情况以及国内科教界对加入国际互联网的迫切要求,这次终于得到认可和支持。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双方甚至没有签署任何文件,仅仅是口头沟通就达成了共识。

    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接入互联网,自此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正如胡启恒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所说:“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随后,5月15日,高能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文,委托中国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管理。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发文授权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CNNIC,承担CNNIC运行和管理工作。自此,中国互联网走上了规范和繁荣发展的大道。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19日 总第412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