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彭德怀:近水楼台“不”得月

作者:王 立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4-19 星期五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一生横刀立马,功勋卓著,却低调谦虚,从不居功自傲。他治家严谨,以身作则,教育家人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在思想上、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树立了清正廉洁、不搞特权的良好家风。

清廉简朴 “无盐同淡”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其父身患重病,无法劳作,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其母周氏肩上。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每日侍奉长辈,照顾丈夫,抚育孩子,操持农活,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他8岁时,母亲身染痢疾,一病不起,出生不久的幼弟也被活活饿死。从此,全家人的生活愈加悲惨,断粮挨饿时有发生。他晚年在自述中写道:“童、少年时期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

    成年后,彭德怀参加了湘军,因作战勇猛,富有谋略,深受长官器重、士兵爱戴,历经多年戎马生涯,到1928年7月平江起义前,已经从二等兵一步步升至团长。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所率领的部队一直以军纪严明、战斗力强著称。彼时,他身居高位,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却从不贪图个人享受,即便是接济家人,也只是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可对待革命事业,他不惜“一掷千金”,领导平江起义时,将多年来节衣缩食省下的积蓄全部拿出作为经费。

    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除了负责军事指挥,还掌管部队供给和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当时,为了掣肘八路军的发展,国民政府对承诺的军费总是千方百计予以限制,或拖或否,导致在战场上威名远扬的八路军因军费短缺,经常“陷入极端困难,以致无法解决的严重状态中”。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彭德怀于1938年1月主持制定了全军统一的供给标准。他主动要求和师旅干部一样,每月只拿5元津贴费,要知道,同期国民党中央军士兵的月饷为20元。即便是这样微薄的饷银标准后来也无法维持,据记载,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全军只发给每人鞋袜费5角,彭德怀带头执行了这一决定。

    以俭修身,永葆本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始终坚持清廉、简朴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从不搞特殊待遇。他常说:“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淡泊名利 “勋章给我不合适”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吴起镇附近遭到国民党军3个骑兵团的追击。危急时刻,彭德怀指挥部队坚决果断地击溃2000多名骑兵,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再来侵扰,从而结束了敌人不断“追剿”的局面。毛泽东为了赞扬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挥笔写就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看到这首诗后,将末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他认为,这是全体指战员的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英勇奋战,粉碎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重兵进攻,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直至最后以风卷残云之势解放了西北全境。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愈加高涨。那时召开重要会议,一般都要在会场悬挂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一次,彭德怀在部队参会时突然发现主席台上方居然加挂了自己的画像,随即沉着脸要求马上撤下,并说:“我彭德怀吃过多少干饭,敢将画像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挂在一起?”

    1951年10月,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朝鲜方面“决定以一级国旗勋章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因为他在朝鲜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解放战争中,以卓越的指挥艺术,指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美国侵略者以歼灭性的打击,给了朝鲜人民军以莫大的帮助”。获悉授勋一事后,他坚决拒绝,并谦虚地说:“我有什么功劳值得授勋的,我不过在后方做了些具体工作,这个勋章应该授给那些战斗英雄,我哪能比得上他们的功劳大?”后来,因中央军委复电希望尊重朝鲜方面的决定,他才接受了这枚勋章,但对此事始终感到不安,在授勋会上还说:“勋章给我不合适!”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央决定出版《抗美援朝通讯选集》,彭德怀参与了稿件的审定。当这本书出版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套一百多篇文章的书,没有提他一句话”。原来,他“利用职权”,在审稿中把3篇描写自己的文章撤掉了。当别人问起这么做的缘由时,他表示,功劳应该归于党和毛主席。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彭德怀以淡泊之心对待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故而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初心。

坦荡无私 “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

    1940年10月,彭德怀在华北敌后战场指挥八路军抗击日寇时,国民党在他的家乡制造了湘潭惨案。弟弟彭金华、彭荣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他把两个弟弟的7个孩子接到北京上学。虽然没有亲生子女,对待侄子侄女有着深切的舐犊之情,然而,对他们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要求又是出了名的严格。

1950年2月,中组部致电彭德怀询问其侄子侄女们的安置问题及其复电。 中央档案馆藏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1950年2月中组部给彭德怀的电报,询问该如何安置其侄子侄女。几天后,他在复电中答复:“请就近送学校读书,不能造就者,强令其回家耕地。”1954年12月30日,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明确革命烈士子女入学可给予人民助学金。得知这项国家优待政策后,却坚决不占这个“便宜”,表示侄子侄女的学费“不要国家供给,由我负担”。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的评衔工作由彭德怀总负责。11月初,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的彭启超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原来,根据参军年限、职务和过往的功绩,他至少应该被评定为上尉军衔,却只被授予中尉军衔,比照那些和自己履历相似的同志,他的军衔明显被压低一级。觉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彭启超找到军校领导询问缘由。对方笑着说:“这件事你不要找我,去问你伯伯好了。”正是伯伯彭德怀,主动要求所在部队给他降低军衔的。

1950年,彭德怀与侄子侄女们在北京合影。

    放假回北京后,彭启超去找伯伯说理:“我们学院这次评军衔,我被生生地压低了一级,我知道,这是伯伯您的意见,您当国防部长,为什么不按政策办事呢?”看到侄子是为了军衔的事情来找自己,生气地问:“你是要官还是要革命?你出来是为了什么?你不是说要为你父亲和你二伯报仇吗?”接着,他苦口婆心地做起彭启超的思想工作:“全军近百万干部要授军衔,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这里没有政策问题,只有全局问题。”“就说你父亲吧,他连胜利都没看到就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为一点蝇头小利去闹情绪呢!”彭启超听后,终于理解了伯伯的良苦用心。后来,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你既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风,那就任何时候都要清正、廉洁、诚实。老实人有时会吃亏,但从长远看,老实人不吃亏。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人,你还会为肩上多一颗豆豆、少一颗豆豆烦恼吗?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从我这,得改改这个规矩,那就是近水楼台‘不’得月。你也许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你会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严是爱,松是害……”

    彭启超在侄辈中年龄最长,因此,彭德怀对他疼爱之余,要求也最严格。1966年11月20日,又一次在信中教育侄子“在思想上工作上应向高标准看齐,经常去找差距”,“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

    彭德怀的言传身教,给家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57年,侄女彭爱兰临盆在即,其丈夫却出差未归。在无人照顾之际,她原本想给伯伯打电话要个小车去医院,可后来一想,伯伯从来不允许家里人坐公车,就没敢拨这个电话。最终,她忍着疼痛找来一辆三轮车,一个人穿越大街小巷去了医院。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彭德怀来到家乡湖南调研,这期间正逢侄子彭康志办婚事。见来了这样的“大领导”,当即有人提出要用小轿车去接新娘。他知道后断然拒绝了,并劝彭康志的母亲:“不要搞这种排场,不要铺张浪费。小车是公家的,我怎么动用它干私活呢?不能去占公家点滴便宜。再有,这么搞,很不必要,会脱离群众。”家人听后,很是惭愧,不仅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还从简办了婚事。

    革命家庭,赤子家风。彭德怀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却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从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其革命胸怀令人敬仰。他所涵养的具有鲜明党性特质的红色家风,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重要精神动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19日 总第412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