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在西柏坡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作者:崔 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4-12 星期五

1949年1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西柏坡商讨作战部署。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1949年1月的一天,时任中央统战部秘书长童小鹏向周恩来报告政协筹备工作事宜,在那间挂满作战地图的办公室里,恰好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坐在沙发上谈论战争局势和战略部署。他立即拿起照相机把这个瞬间拍摄下来。1977年,时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白占基进京看望童小鹏时,将照片征集进馆,现被制作成巨幅照片陈列在展厅里,供后人瞻仰。

    时间回到1948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在西柏坡办公。尽管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仍占优势,但中国革命胜利在望,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总决战的任务已被提上党中央的议事日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协助下,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先后指挥了包括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24场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实现了在长江以北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设想,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三大战略决战,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及其战友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

    在西柏坡时,毛泽东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更是如此,睡眠时间很少,曾多次两三天不上床休息,平时也是躺下三四个小时就起来办公。他经常拟写电文,将全部精力用在全国各战略区的作战指挥上。例如,在指挥辽沈战役期间,他起草了77封电报,同时还指挥着其他战略区的战役。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第四天,即11月6日,又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打响了淮海战役,其间,起草了包括作战方针和各个阶段的作战部署在内的64封电报,电文内容详细而具体。

    当时,为了能及时处理前方的请示电报,毛泽东总是随来随复,有时一个小时就要起草两三封电报。发报台常常是这封尚未发完,下一封又送到了,于是便先将最急的发出。据统计,毛泽东在西柏坡一间仅16.3平方米的民房里,共为前线起草了197封电报。因此,周恩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将西柏坡称为“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还担任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早在转战陕北期间,他就在王家湾成立了一个军事小组,有五六个参谋主管作战方面的工作,直接接受其领导。他们指挥着陕北战场乃至全国战场的作战。自那时起,周恩来就成为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的得力助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柏坡时期。据时任中央军委作战室副主任张清化回忆说,“在这个阶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能缺少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当时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凡是党中央研究、毛主席下了决心以后,具体的组织布置和如何执行等都是周副主席具体来抓的。无论前方或后方,无论是后勤供应或部队调动,总离不开他的具体的组织指挥”。邓颖超也曾说:“恩来同志在陕北时实际上是总参谋长。许多作战方案,包括以后朝鲜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案,都是他先拟好了送给主席看,由主席批,或者他先找主席请示,谈好后,由他再来贯彻。”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推进,绘就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三大战役的指挥者们也被永远载入史册。当历史的车轮呼啸着驶入1949年的时候,解放战争胜利大局已定。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始投入缔造新中国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之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12日 总第4122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