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壮志昭昭奇女子 铁骨铮铮革命人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陈铁军

作者:张 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3-01 星期五

    陈铁军(1904—1928),女,原名陈燮君,广东省佛山市人。她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邓颖超领导下开展妇女工作。1927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陈铁军与周文雍假扮夫妻,在广州建立地下联络机关,后由于叛徒告密,两人不幸被捕。1928年2月6日,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押赴广州红花岗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思想觉醒 追求独立

    陈铁军出生在一个华侨糖商家庭,从小生活优渥。但她从懂事开始,就不满足于封建家庭女儿幽居深闺的生活。在不断抗争下,15岁的陈铁军和妹妹一起进入佛山有名的女书馆——坤贤私塾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她接触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新思想,心情大为振奋,革命思想开始觉醒。

    1920年,陈铁军转入佛山第一所新学——季华两等女子小学(为了纪念陈铁军,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铁军小学)。这所小学标新立异,让女学生穿白衣黑裙,还开设了体育课,引起很多因循守旧之人的担忧和强烈反对,但陈铁军对这种新式教学非常满意,比起那些三从四德的传统说教,这更能激发她的学习热情。接触新学思想后,陈铁军更加笃定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男女平等的信念。

    如果说当时女子进学堂是一种“叛逆”的话,那陈铁军做的另一件事就可称得上“离经叛道”了。进入坤贤私塾的第二年,其父就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男方也是个富商家庭。对于这样的包办婚姻,陈铁军非常排斥。她根本不愿意做养尊处优的“少奶奶”,而是想要做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独立女性。

    16岁这一年,陈铁军的父母先后病故,留下遗嘱和嫁妆盼望女儿早日出嫁。而男方也因为长辈患病,催促陈铁军尽快“过门冲喜”。双重压力之下,陈铁军被逼无奈,只好同意先结婚,但她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服孝三年不落家”,只举行拜堂仪式,不在夫家居住;二是继续学业至中学、大学。婚后,陈铁军只在逢年过节时会去给公婆斟茶行礼,完成礼节后即刻返回学校继续学业。她也曾试图和丈夫探讨自己的理想,可发现对方是个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人,两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眼见小学就要毕业,陈铁军渴望获得自由、挣脱婚姻羁绊的想法愈发强烈。于是,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克服困难,到广州升学”。

    1922年春,陈铁军几经周折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初中部。在国文老师谭天度的指引下,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因此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重要性。由于陈铁军学习勤奋,追求真理,思想进步很快,也更加自信和果敢。她不再瞻前顾后,托人给夫家带去口信儿,提出了解除婚约、彻底断绝关系的要求。从此,她挣脱了封建婚姻的羁绊,获得了自由。

改名立志 铁心向党

《陈铁军同志略传》(部分)

    在坤维女子中学,由于陈铁军经常能够读到《向导》《新青年》《前锋》等进步刊物,思想受到熏陶,并开始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敬仰和向往之情。当她得知国文老师谭天度的共产党员身份后,便恳切地向其询问自己是否也可以入党。谭天度告诉她,想加入共产党是可以的,但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多做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能力。

    1924年秋,陈铁军考入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她始终记着老师谭天度的话,不懈努力,时刻寻求思想进步。其间,她参加了新学生社和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并成为这两个组织的积极活动分子。

    1925年春,谭天度介绍陈铁军认识了蔡畅和邓颖超,并由广东区委妇委开始了对她的考察工作。“五卅惨案”发生后,陈铁军和进步同志一起参加了由周恩来、陈延年等率领的广州政治大示威游行,并目睹了“沙基惨案”的悲壮。烈士们的鲜血使她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要真正解放,人民要真正幸福,只有跟着共产党进行坚决的斗争。从此,她在党的领导下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陈铁军擅长辩论,她的话语“新颖而富有说服力”,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她为寻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而奔走呼号,这也让其成为右派学生的眼中钉、肉中刺,但她从来都无所畏惧,豪情万丈。在一次选举活动中,右派学生到会场搞破坏,企图干扰正常选举。陈铁军得知情况后非常气愤,遂带领几个进步同学将肇事者赶出会场。混乱中,陈铁军被对方用手杖打伤脸部,造成淤青。这些右派学生平时爱装斯文,喜欢拿着手杖以显示自己所谓的“绅士”派头,故被称为“士的党”(手杖英文谐音stick)。事后,“士的党”头目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叫嚣着要“高举‘士的’从广东大学打遍广州,打遍中国,把共产党打垮”。面对这些人的嚣张气焰,陈铁军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斗志昂扬。她表示:“你们不是要打垮共产党吗?我就要铁心跟党,同反动派斗争到底!”于是,她毅然决定把自己的名字“燮君”改为“铁军”,把妹妹的名字改为“铁儿”,以此表明坚定跟党、铁心向党的意志和决心。1926年4月,陈铁军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虎口脱险 机智救援

    陈铁军入党后,便在组织的安排下到“工代会”做妇女工作,并担任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秘书长。1926年5月,她被选为第三届妇女协会执行委员,任常委和副主任,在群众和学校中广泛开展妇女工作。1927年春,陈铁军开始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委员,在邓颖超领导下工作。因为陈铁军一直成长在学校环境中,本身又是一个富家闺秀,一开始工人群众、劳工妇女与她有距离感。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陈铁军脱去学生装,穿上长襟衫、阔脚裤,时常到工人家里帮忙干活、交流思想,逐渐成了大家喜欢和信赖的“贴心姐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15日,又伙同广州军阀发动广州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这天凌晨,反动军警包围了中山大学学生宿舍,准备抓捕进步学生。陈铁军和妹妹铁儿得到消息后,在党内同志的协助下,乔装打扮离开学校,侥幸躲过一劫。

    刚刚虎口脱险,陈铁军本应尽快离开广州,但她首先想到了正在住院的邓颖超,于是再次乔装打扮,迅速前往营救。陈铁军赶到时,发现反动军警果然已将医院包围了。危急关头,她沉着冷静,以“贵妇人”的模样骗过了军警,避过了敌人的岗哨,顺利来到邓颖超的病房。正如陈铁军所猜测的那样,邓颖超还不知道外面有险情正在迫近。随后,陈铁军说服了医院院长,在其掩护下将邓颖超送出医院。直到邓颖超登上开往香港的商船,她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邓颖超提到这次紧急救援时仍记忆犹新地感慨道:“若不是陈铁军冒着极大危险及时通知并送走我,那将是不堪设想的。”

刑场婚礼 生死相依

    把邓颖超安全送走后,陈铁军回到佛山老家。家人担心她的安危,劝其不要再干革命了,但她意志坚定地说:

    “国家不独立,革命未成功,人民无幸福,个人哪里会有幸福?环境险恶,就要斗争,为人民幸福而牺牲,也是个人的幸福。”

    没过多久,她就带着妹妹再次返回广州,继续坚持革命工作。

    1927年8月,接受组织的安排,陈铁军协助广州工人代表大会主席、广州市委工委书记周文雍建立党的秘密机关。二人假扮夫妻,租了一间房子,秘密开展工作,其妹铁儿做他们的助手。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寻找同志重建组织,组成秘密的区委员会,领导工人开展新的斗争。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城,周文雍在一次游行中受伤被捕,组织想尽办法开展营救。陈铁军以妻子的身份前去探视,摸清了周文雍在狱中的情况,报告组织后和大家一起制订了营救方案。接下来,她每天给狱中的周文雍带去用大量辣椒煎炒的食物,并叮嘱他不要喝水。周文雍本身受刑较重,吃了这些食物不喝水,几天后果然就“发起高烧”。狱中难友在党组织的发动下,纷纷“指责”周文雍得的是伤寒病,会传染大家,如果不治疗,大家都得死。监狱长怕出事担责任,只好同意将周文雍送去医院。陈铁军配合营救小组,趁着敌特警卫换班之机,将周文雍成功营救出院。

    脱险后,陈铁军悉心照顾周文雍至痊愈,二人仍以夫妻名义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们参与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陈铁军虽知身处极度危险之中,却始终保持着镇定无畏的态度,并及时掩藏、转移、烧毁了有关起义的机要文件和物品,坚守在党的秘密机关,随时待命。后来,遵照广东省委的命令,陈铁军才带着其妹铁儿撤退到位于香港的广东省委机关驻地。

    不久,在广州街头出现了一位“金山阔少”和一位“金山少奶奶”,他们正是周文雍和陈铁军。陈铁军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本是富家小姐,又多年接触工人群众,一会儿扮演贵妇,一会儿扮演女佣,一会儿又扮演学生,多次巧妙躲过敌人的耳目,完成了党交付的任务。很快,陈铁军就协助周文雍把联络网和交通线重新建立起来。

    1928年春节期间,根据广东省委的指示,要在广州发动一次政治攻势,敌人的围捕也变本加厉起来。大年初五这天,由于叛徒告密,陈铁军和周文雍一起在党的秘密机关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法庭上,陈铁军和周文雍严词痛斥反动派杀害革命群众的罪行,把法庭变成宣传革命的讲坛。最终反动派无计可施,决定判处二人死刑。

周文雍、陈铁军临刑前合影

    行刑前,周文雍向反动派提出了唯一一个要求,他希望能和陈铁军拍一张合影。照片中立于铁窗前的陈铁军双手插兜,安静地站在周文雍旁边,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他们决定生死相依、携手赴死,以此来捍卫伟大的理想、光荣的使命和纯粹的爱情。陈铁军和周文雍把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礼炮,举行了悲壮的“婚礼”。

    1980年,周文雍和陈铁军的革命事迹被拍成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而广为传播。2009年9月,他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1日 总第4104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