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历史见证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档案

作者: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司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2-20 星期二

《关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技术会议记录》(中俄版本)

文献遗产名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档案

文献形成年代:1937年至1957年

文献数量:文书档案、技术档案超2200卷,底图档案超4000张,照片档案超8500张,影像资料若干盘,以及苏联专家带来的俄文图书等

文献保存者: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共有文书档案、技术档案超2200卷,底图档案超4000张,照片档案超8500张,影像资料若干盘,以及苏联专家带来的俄文图书等珍贵资料,现珍藏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该档案形成于1937年至1957年,覆盖了该桥前期筹备、建设施工到建成通车的全周期,载体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中国首创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钻孔法”试验记录,苏联专家的会议记录、设计图纸、手写原件等,是现存有关该桥建设最完整、最系统的珍贵文献材料。该建设档案大部分保存完整,但因档案存在时间跨度大、保管条件欠缺等情况,部分纸质档案有少量破损、缺角,纸张存在发黄、变脆,部分底图已有粉碎、蓝图已有褪色现象。

武汉长江大桥照片集(部分)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贯通南北运输,把武汉的汉口、汉阳、武昌三镇连成一体,是中国人特别是武汉民众的热切愿望。该桥作为“一五”计划中的大工程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桥从选址、施工到落成的全过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大桥工地,提出“建成学会”的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建桥大军向苏联专家虚心学习建桥技术的积极性。在设计和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时,我国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尚无先例的基础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装配式大型管柱结构”和“管柱钻孔法”,成功研制出BⅡ3至BⅡ5等系列的震动打桩机,突破了大型混凝土管柱穿过覆盖层下沉到岩层的难关,为我国自主建桥和世界桥梁建造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成为“新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工业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武汉长江大桥的成功建成,打通了京汉、粤汉铁路,连接成京广铁路,结束了南北交通被长江阻隔的历史。从此,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九省通衢”的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大梦想,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序幕。

武汉长江大桥大型管柱下沉全景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全桥总长1670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巨轮终年航行无阻。8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他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2008年,武汉长江大桥成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1月27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档案是现存唯一完整记录该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档案原件,其独特性和珍贵性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它真实记录了在20世纪50年代,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举全国之力建造这座大桥的历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建造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2月16日 总第409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