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捧阅流连,遐思远逸,宛然如晤

侨批吉祥语 蕴含几多情

作者:安 然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2-19 星期一

    古时文人墨客,对于舟楫远游之人的心理描写,通常是借助自然景物进行。字面或清丽,或萧肃,但思绪别情,不尽之意,都见于言外。如“云帆万里”“月生远水”“何处归舟系柳汀,烟波浩渺水冥溟”以及“孤帆远影碧空尽”“候信云帆片片风”等。而那些独在异乡为羁客的游子,孑然一身,四顾茫然,念及故园,不觉又是“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在这种情况下,远隔海天万里的亲人之间,只能借助一纸飞鸿、一片锦翰,承载彼此的问候与寄托。于是,在信笺的字里行间,或许一句“捧阅流连,遐思远逸,宛然如晤”,或许一句“展颜帛谕,深感垂注殷切,情意拳拳,铭心汗背,匪可言状”。

    而在侨批中,诸如此类问候答谢的吉祥语更是数不胜数。侨批集中代表了中国数千年形成的书信样式和风格,集书法、篆刻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从书写的起笔称谓、问候,到用语习惯和礼仪用词,无不彰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文化习俗和语言价值。

    早期,由水客和信局转驳的侨批封,多采用“红条封”,朴实、简单并富有寓意,象征“吉祥平安”。但随着海外华侨人数的逐渐增多,形式单调的“红条封”已不能满足海外赤子浓厚的思乡之情。而后,原本在信笺中书写的问候语、答谢语,逐渐以更简练的专有词汇或成语刻印或书写在批封上,从而使吉祥语表达得更为直观、明显。

 

    那时,一人南渡异国谋生,其中多少苦楚,只有亲人才能深切体会。而作外出谋生之人,往往是年富力强的家庭主力,他们往来于故国与异邦的水路、海路,平安顺利便是家人的首要愿望。“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华侨经历数十天的颠簸航程,历尽千辛万苦登岸后,寄出的第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便是“平安批”,意在给家人报声平安,代表在外工作生活顺利。

清光绪三十年(1905)十二月,泉州籍华侨林泽方给岳母寄去的侨批。

    清光绪三十年(1905)十二月,泉州籍华侨林泽方从菲律宾给在石狮东头村的岳母寄去一封侨批,批封背面写有“锦帆捷至”,表示希望寄送这侨批的船只能很快到达家乡的港口,捎去他对亲人的问候。

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泉州籍华侨吴远修的岳母给其寄去回批。

    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家住永宁西岑村吴远修的岳母给在菲律宾的女婿寄去回批,提及已收到他从菲律宾寄来的侨批和银钱。信中还告诉吴远修,其母身体偶有恙,经延医调治,“幸医人妙手,服药功效可恭。玉躯痊愈,可称无恙”。而后,又嘱咐他多给家中来信,以慰亲人至念。批封背面写有吉祥语“海国安澜”。南洋诸国,或千岛之国或半岛之国,山临海而海拥山,是谓岛国。华侨往赴南洋,希望海氛平和,波澜安渡,即便旧时航空业尚不发达,运送批信的邮帮,只依靠海船往来也能顺风顺水,此即“海国安澜”的本义。

1947年7月11日,晋江籍华侨蔡仁堂给家中兄长寄去的侨批。

    1947年7月11日,晋江籍华侨蔡仁堂给远在家乡的兄长寄去一封侨批,并附上5万元。信的内容非常简单,而批封正面印刻的“竹报平安”四字,便已简明扼要地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概括出来。这既是一句问候,也是一句祝福,是游子在外的最大心愿,承载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万般情愫。

    今日,我们翻开泛黄的侨批,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家国情怀,穿越岁月而来,跃然纸上。一封封侨批,见字如面。一句句吉祥语,重于千金。那些过番的人,那些收信的人,纵使踏遍万水千山,远隔重洋,也阻断不了彼此的思念与眷恋。

    文中所示侨批由福建省泉州市档案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2月9日 总第409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