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瞿秋白:一腔赤诚 勤恳奉献

作者:杨新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1-23 星期二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追求真理、忠于革命,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在他的影响下,其弟瞿景白、瞿坚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兄弟三人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革命精神,终身践行着一腔赤诚、勤恳奉献的家风。

探寻和开辟“一条光明的路”

瞿秋白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常州一户没落的士绅家庭,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抱着不可思议的‘热烈’”投身反帝爱国运动中,被推选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担任北京学联评议部议员。其间,两次被捕入狱。恶劣的狱中环境,加之劳累过度,致使他肺病发作,几度吐血。家人给他写信慰问,其复信道:“干了这平生痛快事,区区吐血,算什么一回事!”不久,因为“对于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发生了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瞿秋白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1920年秋,瞿秋白应北京《晨报》聘请,准备赴莫斯科考察,希望“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当时,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在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连年国内战争影响下,正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人民贫困不堪,各种物资极度缺乏。在瞿秋白看来,“俄国怎样没有吃,没有穿”“饥,寒……暂且不管”“他始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革命的国家,世界革命的中心点,东西文化的接触地”“我已经决定走的了”。这一决定却遭到亲友的反对,就连在北京一直扶助他的堂兄瞿纯白也认为是“自趋绝地”。但他抱定“不是为生乃是为死而走”的决心,不肯屈从,决然前往。见瞿秋白如此,瞿纯白便勉励其到俄国后“专门研究学问,不要半途而辍”。赴俄途中,他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

    在俄国的两年时间里,瞿秋白进行了大量考察,并撰写数十篇通讯报道,客观介绍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真实情况。在此期间,他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确立了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志向。1922年2月,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较早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了解俄国社会情况,他从1921年秋开始担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教员,负责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当时在中国班学习的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等人。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祖国,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他担任了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先后编写和译介多部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为党的理论建设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瞿秋白是第一位将《国际歌》词和曲谱配合译出的人。此前,《国际歌》虽已有几种中文译词,但并不适合演唱。他一边弹唱一边翻译,反复斟酌才将歌词译出。其中,“英特纳雄耐尔”一句则是采用音译,与乐谱相配。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词及曲谱发表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上,他在译词的附语中写道:“此歌自一八七〇年后已成一切社会党的党歌,如今劳农俄国采之为‘国歌’,将来且成世界共产社会之开幕乐呢。”他希望“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瞿秋白笔耕不辍,经常带病坚持工作。1926年,他的肺病一度危及生命,党中央令其住院休养。养病期间,他会经常开出工作所用的书单,请妻子杨之华帮助购买,并以迫切的心情做着《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的编译工作。面对杨之华让其多休息的劝告,他指着书稿说,“农民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了”,“这是医治我和我们同志最上等的贵重药品呀!”

    瞿秋白在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在中共五大(后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六大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在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受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与王明等人的诬陷和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随后,他转战革命文化战线,和鲁迅等人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不幸于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逮捕。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6月18日,瞿秋白高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从容就义。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中央档案馆藏

    瞿秋白在其短暂而非凡的一生中,初心不改,苦苦探寻和勇敢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1950年12月,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评价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感召两个弟弟投身革命

    瞿秋白是家中长子,共有7个弟弟、妹妹(其中2个早夭)。1916年,他的母亲去世后,一家星散,寄居各处,但他一直和家人保持着浓厚的亲情纽带。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其弟瞿景白、瞿坚白毅然赴革命道路,也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最终为实现革命理想光荣牺牲。

    1923年秋,瞿景白考入上海大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中,他走在学生示威队伍前列,带头呼喊口号,被捕受审时“脸不改色,作了义正词严的答辩”。之后,根据党组织安排,他开始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他随瞿秋白到湖北汉口工作,负责中央会议记录,八七会议期间做了大量会务工作。1928年,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在中共六大上担任会议秘书。会后,编撰了《中国职工运动材料汇录(1927—1928年)》,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概况。据瞿景白的同窗陈修良回忆说,他“很聪敏,长于文字,追求真理,为人正直,敢说敢为。他对于以王明(陈绍禹)为首的宗派小团体的言论行动,十分不满”。1929年,瞿景白在公开反对王明等人在党内进行的一系列宗派活动时“失踪”,时年23岁。新中国成立后,瞿景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瞿坚白是瞿秋白幼弟。1931年,他到浙江淳安教育局谋生,为避免暴露与瞿秋白的关系,化名“瞿谷生”。瞿秋白牺牲后,他为继承其兄遗志,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毅然投身革命。1938年,瞿坚白历尽艰辛,辗转找到武汉中共办事处,后经徐特立介绍,前往延安。1940年,他到达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是年夏,由八路军总部调入冀太联办教育处工作,后又调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任科长。在敌后抗战的艰苦岁月里,瞿坚白充分发挥写作特长,主动担任《新华日报》的通讯工作,采写了大量稿件。他“采写极为勤谨,并不时搜集群众对党报之要求与意见,随时转告”。在反“扫荡”斗争中,他面对艰难险情和生死考验,无所畏惧,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与死间只一刹那,英勇就义前的一刹那,是最光明最坦然最愉快的,如果屈辱偷生虽百年又何足乐呢?!”1943年5月,瞿坚白等人因被汉奸出卖,在突围作战中壮烈牺牲。

留给女儿最好的东西是“爱祖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荣获“七一勋章”。作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先烈后代,当被问起什么是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时,瞿独伊坚定地答道:“爱祖国!”

    虽然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但瞿秋白对她视如己出。正如他给杨之华的信中所写:“孩子有着光明的前途,我一定爱护她,一定会比她自己的生父更负责任的培养她,教育她,使她将来在社会上发挥她的力量。”

    1928年,瞿秋白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筹备工作,杨之华作为中共六大代表带着他们的女儿瞿独伊也来到莫斯科。1929年初,瞿秋白因肺病加重,离开莫斯科前往疗养院休养,其间十分挂念女儿,他在信中写道:“你会写信了——我非常之高兴。你不病,我欢喜了。我很念着你。我的病快要好,过三个星期我要回莫斯科,那时要看你,一定来看你。我的小独伊。”落款是“好爸爸”,这是独属于他们的亲切称呼。1930年,瞿秋白和杨之华回国工作,为了躲避国内的白色恐怖,他们不得不将瞿独伊留下。回国后的瞿秋白时常惦念女儿,一次,他给瞿独伊寄去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一个大飞艇,旁边写着“你长大了,也为中国建造这样的大飞艇”,鼓励其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瞿秋白牺牲时,瞿独伊只有14岁。这对父女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瞿秋白对瞿独伊的影响是一生的,她曾说,“我的父亲,的确无愧于‘好爸爸’这个称呼,他给我带来无限温暖和快乐”“好爸爸是我一辈子的好榜样”。

    1941年,瞿独伊和母亲杨之华离开莫斯科回国,途经新疆时被当地军阀盛世才扣押监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始终不屈服,和一起被捕的同志共同斗争,并在狱中申请入党。1946年,中共中央将她们救出,抵达延安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她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成为一名记者。

    瞿独伊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工作中成绩斐然。1949年10月1日,她作为俄语播音员,向全世界播报了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后来,她回忆说:“那一天十分繁忙、劳累而紧张。但是,那种为祖国而兴奋,那种光荣,成为我毕生回味无穷的自豪和骄傲。”1950年3月,她与丈夫李何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她多次担任周恩来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1957年回国后,她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华社工作,1963年还曾借调中央编译局参加了《毛泽东选集》中译俄校对工作。她一直严于律己,从未向单位提出过职务和待遇上的任何要求。

    瞿独伊追随其父瞿秋白的脚步,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奉献,从不向党伸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继承和弘扬了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月19日 总第4088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