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河山千载固金汤

——北京永定门的“前世今生”

作者:特邀撰稿人 鹿 璐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1-15 星期一

永定门 鹿璐 摄

    永定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外城城门,作为中轴线的南端点,它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拆而复建的曲折经历。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取名“永定”,寓意“永远安定”。当时,为抵御漠北蒙古残余势力经常南下侵扰,明政府开始修建外城。原计划绕城一周,但由于财力、物力所限,加上军事形势紧张,最终仅修成正南一面,同时增列三门,正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此次修建,不仅使北京城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轮廓,也使得中轴线由正阳门向南拓展到永定门,北京中轴线基本定型。

1900年,永定门瓮城外,护城河、石桥和进出城的道路。

    永定门城楼是一座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共两层,主建筑包括城台、瓮城、箭楼等。其中,瓮城修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政府仿内城城门样式重修永定门,并增盖箭楼。此次重修改建,加高了城台,提高了城楼规制,使得永定门成为北京外城诸城门中规模最大、最壮观的一座。

20世纪20年代初的永定门

    永定门自修建完成后,一直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清政府曾在此安扎72座营盘,以拱卫京师。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城楼进入北京城。1950年,为方便铁路交通,永定门瓮城城墙被陆续拆除。1957年,为拓宽通向永定门外的交通大道和整治护城河河道,又将永定门城楼、箭楼拆除。如今的永定门城楼,是于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而成,为北京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20世纪30年代的永定门箭楼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永定门城楼上方所见的“永定门”石匾,与北京城内遗存的其他城门匾额都不相同。早在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时,城门上的匾额就流落他处,不知所终。2003年,人们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挖掘出一块保存完好的石匾,上面写着“永定门”三字。经专家鉴定,这块石匾正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永定门城门建成时的石匾原件。今日永定门城楼上所嵌石匾,正是按照石匾原件复制而成。此外,永定门复建使用的城砖,部分为嘉靖年间制造的永定门老城砖。这些老城砖得以保留下来,是因当年拆除永定门城墙时,正巧附近三台山危险品仓库也在修建,便将拆下的老城砖拿去修建仓库院墙。而在复建永定门城楼时,又将其取回。

门匾 鹿璐 摄

    在永定门外半里许,与城楼遥相呼应的还有一处重要历史遗存,即燕墩。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城流传有五镇之说。因此,时人在北京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设置了一个镇物,以期避邪除害,确保京城安定、皇权永固。此五镇分别是:东方之镇黄木厂;南方之镇烟墩;西方之镇大钟寺;北方之镇昆明湖;中方之镇景山。燕墩为南方之“镇”,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又名“烟墩”,并在永定门外堆烽火台以应五镇之说。燕墩在元代位于大都城丽正门之外,为一土台。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外城时,将燕墩改用砖包砌。至清代,燕墩不仅是京城“五镇”,还被纳为“燕京八景”。乾隆年间,再次对燕墩进行了修缮。整饬一新的燕墩底座墩台为平面,上狭下广之形;墩台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形四面碑,碑身两面分别镌刻乾隆帝御制《帝都篇》和《皇都篇》;碑座四周雕刻着二十四尊神像,顶部雕有龙纹;碑文洋洋洒洒数百字,详细描绘了北京城作为帝王之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及其幽燕之地的形胜。因此,燕墩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燕墩 鹿璐 摄

    进入永定门,向北有一条笔直的大路,这就是永定门御道。其直通正阳门,与紫禁城内御道相连,是北京内城中心御道的延长。永定门御道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皇帝从紫禁城去往南郊祭祀、狩猎的必经之路。因此,被民间尊称为“龙脉”“天街”。站在永定门御道向北遥望,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钟鼓楼等,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如音乐节奏般在这条中轴线上起伏铺陈。

1956年的永定门城楼与箭楼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月12日 总第408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