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穿越冰雪时空 再现流光岁月

——1963年,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创办始末

作者:特邀撰稿人 王 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1-12 星期五

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从索菲亚大教堂高悬的“圆月”到松花江上升起的热气球,从迈着碎步背书包的“淘学企鹅”到中央大街的驯鹿表演……隆冬时节,因掏家底宠游客而频登热搜的哈尔滨火爆出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宛如童话般的冰雪大世界。人潮鼎沸,欢声笑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相聚一堂,共同感受这冬日的独有浪漫。

    “冰雪一甲子,蝶变六十年”。从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至今,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已走过60余年。沿着冰灯照出的光晕回头望去,这里不仅有着冰城人的美好记忆,还有着一座城市的冰雪创新史。让我们穿越时空,一探开创中国现代冰雪文化历史先河的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盛景。

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一瞥

    1962年11月,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广州参加全国工业工作会议。休会期间,他听闻广州文化公园有花卉展,便前往观赏,只见繁花似锦、彩灯璀璨、人潮如流。任仲夷忽有所悟:要想让哈尔滨市民不再“猫冬”,应该有类似广州花卉展或花市这样的文化活动,既能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又能扭转公园冬季“半年闲”的局面。1963年2月1日,任仲夷与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视察香坊农贸市场时,忽然发现路边一户居民家门前有微弱的亮光。走近一看,原来是地上放着两个用“喂得罗”(俄语,即上粗下细的水桶)制成的空心冰坨,中间插了根点燃的蜡烛。这样一盏冰灯,既能防风又晶莹剔透。它原是过去松花江流域农夫、渔民在夜间喂马、捕鱼用的简易照明工具。后来,有些买不起灯笼的老百姓在新春佳节或上元之夜时,将其摆在门前凑趣。于是,任仲夷回到家中,和家人用水桶、脸盆盛上自来水,搬到阳台上冷冻。当冻成厚冰壳时,再拿回屋内凿开顶心,倒出中间未冻的清水,又在里面放上蜡烛,冰灯就做成了。之后,他们又往盛满清水的容器里倒进各色墨水,将其冻成了彩灯。一个前所未有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形成。

    2月3日,任仲夷召集相关领导开会,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今天是正月初十,过5天才到元宵节,这个年还没过完。广州有花卉展,除夕搞花市,南方各地元宵闹花灯。我们哈市没有花市、花灯,可以在正月十五那天,在兆麟公园搞个冰灯展,就叫冰灯游园会,你们看如何?”在场的干部一脸茫然。于是,任仲夷便将近期的所见所闻详细说了一遍,又让与会者观看院子里摆放的自制冰灯。他斩钉截铁下达了动员令:“我们一定要把冰灯游园会搞成功,叫老百姓不‘猫冬’,把群众的劲儿鼓起来,让哈尔滨的冬天不再寂寞!”

正在赏灯的游客

    会后,哈尔滨市园林处迅速调集13个部门800多名职工进驻兆麟公园,经过4个昼夜奋战,造出了上千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冰灯。他们将冰灯扣在山坡上,摆在墙垛上或挂在树枝上,安上电灯泡或点燃蜡烛,有些还用初春柳树生出的“毛毛狗”点缀。市食品公司用菊花、活鱼等冻制出30余朵冰花。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也闻讯赶来,用雪雕塑出一头长4米、高2米的大象,并在其身上搭盖红布,两侧分别写着“万象更新”“五谷丰登”。职工们还开凿出一条冰道,做了小爬犁,供孩子们玩耍。整个冰灯游园会,从提出设想到完成布展,只用了4天。大家齐心协力,用冲天干劲创造出了一个冰雪奇迹。

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用雪雕塑的大象

    2月7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夜,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拉开帷幕。上千盏冰灯齐放,照亮了夜空,也将公园映衬得美轮美奂。一时间,哈尔滨出现了“满城呼唤看冰灯”的热闹场面,赏灯民众不畏严寒,群情鼎沸。游园会原定展期3天,因游客太多又延期3天,6天共接待赏灯者25万人次,占当时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首届冰灯游园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哈尔滨市民冬季的生活,更开辟了哈尔滨的现代冰雪文化。从此,冰灯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与骄傲。

    文中所示照片由黑龙江省档案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月12日 总第408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