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乾隆帝三次特殊的“元旦开笔”

作者:董啸尘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29 星期五

    元旦开笔,是清朝皇帝在元旦当天的重要活动之一。该习俗在清宫里开始于雍正帝,到乾隆帝时形成定制。每年的元旦交子之时,皇帝起床洗漱完毕后,便要亲自写下吉语,寄托自己新一年的愿望。乾隆帝作为清朝执政最长的皇帝,元旦开笔的数量自然也是最多的,但在其执政生涯中,有三次元旦开笔显得尤为特殊,意义非比寻常。

元旦开笔成定制

    中国古时每年正月初一日,称为元旦。元,首也;旦,日也,元旦即为一年之首。每逢元旦,民间有开笔写吉语的习俗,以此祈愿新年诸事顺遂。所书内容不外乎“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学业进益”之类。

    后来,元旦开笔的习俗传入清宫,现存最早的是雍正元年(1723)的元旦开笔。雍正帝经过多年的殊死争斗,从诸位皇子中脱颖而出,终于在45岁“高龄”如愿荣登大宝。相较于康熙帝大江南北四处巡幸、御驾亲征朔漠等等,雍正帝的步履几乎不出京城,只是在宫内和圆明园等几处盘桓。他的兴趣似乎也不多,最喜欢的不过是把自己的形象绘制于各种情境之中借以行乐,还有就是民间百姓元旦开笔的小把戏也让其乐此不疲。雍正元年,他在朱笺上写的是“春韶介祉,开笔大吉”“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

    至乾隆初年,清宫元旦开笔仪制渐趋固定。元旦交子之时,居住于养心殿后寝宫的皇帝,起床洗漱完毕,走到前殿东暖阁南端的明窗前,在紫檀长案上,往象征着大清王朝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中注入屠苏酒,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蜡烛,用“万年枝”笔,写下新年愿望。书毕,饮下屠苏酒,御览本年的时宪书。

    吉语一般都写在黄笺或者朱笺上。早期雍正帝尚俭用朱笺,但自乾隆帝以后,则基本都用黄笺。其格式一般是先用朱笔书中行,再用墨笔书左右行。如果一张纸不够,亦可另附他纸。书写时少者二三十字,多者上百字,内容不外乎祈愿政权稳固、国家安定、风调雨顺、百姓乐业等。吉语写完后,皇帝会亲自把所用物件收拾好,交人收贮,以备来年开笔时再用。写好的吉语封存之后,放入专门的黄匣,不许任何人拆看,待到第二年开笔时,仍将新写的吉语放入该匣。即使新君即位,也不得开看先皇的元旦开笔吉语。

笔走龙蛇抒豪情

    乾隆帝在位60年,再加上做太上皇的3年多,总共写了64份元旦开笔。其中乾隆元年、二十五年和嘉庆四年的元旦开笔,以其所处的时间点之特殊,颇有意味。

乾隆帝历年元旦开笔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25岁。不同于其祖父、曾祖父冲龄继位,对权力和地位基本无感,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些政治历练,但又不同于其父高龄继位,在走向皇权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争斗与隐忍,继位之后,又因为得位不正的传言而身受众议,亦因为对政敌、弟兄的冷酷无情而备受诟病。他意气风发,憧憬着能够像其祖父康熙帝一样,成就一世伟业,成为一代圣主。

    乾隆帝对元旦开笔书吉语并不陌生,初登皇位的他竟然破天荒开笔写了三笺心愿。第一笺上写道:“登基宜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日月光明,万民乐业,四海清宁,刀兵永息,长享升平,所求如愿,所愿遂成。”第二笺中行用朱笔写道:“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左右行用墨笔写道:“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最后在第三笺中更是尽情发挥,先用朱笔写了“天清地宁,海宴河清,天下太平,万姓安生,雨旸时若,百谷丰登,臣民乐业,上下安宁,中外清吉,所向皆从,风调雨顺,大有年成,所求如愿,所愿皆成”,又用墨笔写道:“新年大喜,四季八节十二时永永平安,吉祥如意。”这156字的元旦开笔吉语,也是现存清代皇帝元旦开笔字数最多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50岁。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颇为成熟的君主。他一生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已经完成四役,基本完成了康熙、雍正两帝未竟的事业,统一了西北。此后的征战不过是出手教训不听话的“附属国”小兄弟和镇压地方叛乱而已。至此,他已经奠定和巩固了清朝的基本版图,内心对于宏图伟业功定的兴奋已不可遏抑。在这年的元旦开笔中,他自豪地写道:“二十五年元旦,天下太平,万民安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武成功定,休养生息。”

    在位20多年后,乾隆帝已经有过两次南巡经历,再加上多次东谒盛京祖陵、避暑承德、西幸五台、朝圣孔府、登高泰山等,见识了各地的秀丽景色,领略了南北的壮丽河山,他的见闻与兴趣已甚为广博,对元旦开笔这种小把戏已经不那么热衷。自此之后的30多年,他的元旦开笔已流于形式。每年的吉语几乎都固定不变,多为“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禅位三年留遗笔

    乾隆帝十分尊重其祖父康熙帝,自乾隆朝中期开始,他便对外宣称:“践祚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于是,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他便着手对位于紫禁城东北的宁寿宫区域进行改扩建,作为其传位后的颐养之所。乾隆帝既已有退意,索性便在第二年秘密地立下永琰为储君。乾隆四十二年(1777),宁寿宫整修完成,乾隆帝便于次年发布上谕,对外宣布“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但是,乾隆六十年(1795)禅位之时,乾隆帝“食言”了。他并没有搬往宁寿宫的养性殿颐养天年,仍然住在养心殿,而将原来的“太子宫”——毓庆宫扩建装修,作为嗣位的嘉庆帝之居所。乾隆帝在禅位诏书里明确宣布:“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如此一来,朝政大权依旧掌握在他的手里,嘉庆帝只能负责那些烦琐的具体事务,就连宫内也仍然使用着乾隆年号,元旦开笔也由乾隆帝亲自书写。

    嘉庆四年(1799)元旦,曾经精力旺盛的乾隆帝已经异常老迈,头脑也不甚清醒。因冬天偶感风寒之后,健康状况急剧下降,饮食渐减,视听不能如常,老态顿增。但开笔之时,他仍然强撑病体,颤颤巍巍地写道:“乾隆六十四年元旦,万象更新,三阳启泰,和气致祥。”字体已不复当年的苍劲,歪歪斜斜,几不可辨,甚至最后的“祥”字,竟然写到旁边的垫纸上,黄笺上只留下了小半个字。两天后的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驾崩,这也是他最后一份元旦开笔。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29日 总第407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