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一人一书一痛史

——民族企业家张怿伯与《镇江沦陷记》

作者:李云山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20 星期三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八日,即阴历丁丑年冬月(十一)初六日,日寇陷镇江两月余,留守无敌牌镇江工厂事已告一段落,因于次年戊寅正月初八日偕余妻逃亡江北。抵兴化后,即将沦陷期间目击身受耳闻各情形,写成此记……”为揭露日本侵略者在江苏镇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民族企业家张怿伯在其《镇江沦陷记》中撰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辛亥革命时期,张怿伯任北洋海军海琛号巡洋舰正电官(即电台台长),曾策动舰队官兵起义。辛亥革命后,他毅然退出官场,走上实业救国的艰辛之路,在镇江创办了无敌牌镇江工厂股份公司。

镇江沦陷 侵华日军荼毒生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侵华日军从上海一路西侵。10月13日下午,6架日军飞机闯入镇江上空,炸毁江边民宅,死伤近20人。11月22日,12架日机又空袭镇江,死伤30余人。28日清晨,6架日机沿镇江都天庙至河滨公园的运河轰炸、扫射。霎时间,河水尽赤,死伤无数。张怿伯见状,连忙将工人遣散,只留家人守护在工厂里。

    12月8日,在日军多轮大规模轰炸下,镇江沦陷,街上到处都是被残杀的百姓尸体。当时的镇江是“无家不破,无室不空;毁坏财物,不计其数;杀戮生命,无从统计”。

    在张怿伯留守镇江期间,他目睹了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自从日寇到镇第二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起,镇江妇女处境无异人间地狱,所受苦难罄竹难书,实为国家社会,永不能忘之惨痛。鬼子兵从一大早,直至夜晚更深,成群结队,携带长枪、手枪、利斧、刺刀等杀人武器,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穿梭不断地走入人家,任意穿房入室搜寻妇女,一被见到,如同饿虎扑羊……”

    日本侵略者除烧毁大量房屋外,还活烧中国士兵。焦山被日军占领后,搜得中国士兵七八人,“立被捆缚,带至天王殿前,或遭枪杀,或遭火焚,其被火焚者,先遍身浇以油质,既着火,立成火团,不见人影,惟号叫之声,则遥远可闻。在旁敌军,意态自若,引以为笑乐。片刻惨声顿绝,敌即以枪刺挑之投入江中。天乎!其残暴有如此也!”

    最终,张怿伯的工厂和房屋也被日军占领。

以笔为枪 唤醒国民同仇敌忾

    1938年2月,张怿伯一家在友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乘船离开镇江,回到樊川祖居。随后,张怿伯得知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由外人传出不少消息,报纸叠有记载,世人多已知晓”。他认为,“敌军在镇种种暴行,亦殊不亚于南京,但消息传布于外者,却甚少”,便决定根据“身之所历,足之所至,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以第一手资料揭露和控诉侵华日军的兽行。最终,张怿伯写成《镇江沦陷记》一书。

《镇江沦陷记》封面及部分内容

    《镇江沦陷记》包括“沦陷前之种种”“一二八日寇陷镇江”“劫掠”“奸淫”“烧杀及伤害污辱”“其他种种”“笔者的感想”“杂录”等章节。其中,在“笔者的感想”一章中,张怿伯从七个方面向民众发出抗日救国的号召。一是提醒有良知的新闻记者要以真实事例来宣传报道,唤醒国民同仇敌忾;二是呼吁国民政府要担起救治伤兵与百姓的责任;三是希望国民政府对于民众撤离多给便利,特别要重视老幼病残;四是严厉整顿官员,增强抗战力量;五是希望民众清醒面对现实,“切莫以为敌人入境,不过是统治的变更,还可安居乐业”;六是实现兵民融合,共同抗击敌人;七是号召还未遭受铁蹄蹂躏地方的同胞们,积极保家卫国。最终,张怿伯写道:“我国家民族,今日遭受此空前患难,固由于强邻的野心,揆诸自侮人侮,物腐虫生之义,吾国上下,亦岂能免招致祸患之咎,经过这样创巨痛深的大教训,今后国家社会,一切的一切,或能祛除腐化,切实革新,而成为近代化的国家。”

    除此之外,张怿伯还在补白处和末页上分别写下“国仇家恨,永志不忘”“我们对于日本的深仇大恨,过去、现在,真书不尽。这次再不彻底雪耻争存,还想同他妥协吗?抗战到底,胜不用说,即使战败,忠义正气,与天地长存,民族精神不死,将来仍会复国。如果中途屈服,弃战言和,甘心做亡国奴,志气消沉,虽生犹死,那就永无复国之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字字句句,铿锵有声。其民族之气节,爱国之精神,跃然纸上。

自费印书 揭露日军残酷暴行

    1938年4月,张怿伯将书稿寄往国民政府出版署审查并请求出版。但出版署审查后认为,《镇江沦陷记》中有关“伤兵被日寇浇上火油活活烧死”、国民政府对抗战组织与宣传不力等叙述,不利于抗战宣传,因此拒绝出版。张怿伯则认为,此书是为了揭露日军的凶残,既然不允许出版,那就另想他法。最后,张怿伯决定自费印书。这件事不仅要投入巨大财力,更关系到身家性命。但张怿伯仍毅然决然在尚未沦陷的兴化印刷了1000册,并附说明“此小册子,系由作者付印,并非书坊出版,敬谨送阅,不取代价,并贴邮票寄出,唯一愿望,在将个人经历,忠实报道于社会,以求增强抗战意识,激发敌忾同仇”。后来,他又对《镇江沦陷记》的内容进行补充,再版两次,共印制4000册。其中,11月26日再版的《镇江沦陷记》还附刊了7月15日上海《大美晚报》登载的美国人莫龙纳撰写的《南京屠城记》。由于莫龙纳受条件所限,对南京大屠杀了解的情况并不全面,所以该书中记录的被屠杀人数远低于实际被屠杀人数。

    很快,张怿伯的《镇江沦陷记》得到了社会关注,许多爱国邮递员更是自发帮他投送。然而,广泛流传的《镇江沦陷记》同样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盛怒之下的日本侵略者为避免书中事实泄露,开始调查源头,并销毁此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怿伯回到樊川祖居,从地窖中取出珍藏多年的《镇江沦陷记》。他晒干后,用线绳订好,在一张纸上写下“此为散送四千本内留下之样本,收藏在樊川乡下地窖内……,受潮湿重,因此纸已朽烂”,并将此纸贴在书的封底。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江苏省镇江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15日 总第407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