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乾隆年间,不了了之的屈大均衣冠冢案

作者:刘传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04 星期一

    乾隆年间发生的南京雨花台屈大均衣冠冢案,是一起由文字狱引发的政治事件。与清代众多文字狱不同的是,此案的处理虽由乾隆帝下旨,经过地方官员多番搜访,但最终却以“查无踪迹”而不了了之。1931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将所存清代文字狱档案辑为《清代文字狱档》若干辑出版,其第二辑就收录了“屈大均诗文及雨花台衣冠冢案”有关档案。通过这些档案,屈大均衣冠冢案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出来。

存世诸书 尽行销毁

屈大均画像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清之际岭南名士,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等著作传世。相较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清初三大家”,屈大均算是晚辈。但他十几岁就参加反清运动,为之四处奔走不下数十年,反清复明之志至死不渝。

    南京是明朝定鼎之地,孝陵为遗民缅怀之所,屈大均一生数次游历南京,恭谒孝陵,以自励复国之志,并秘密联络地方志士,筹谋反清。雨花台的方孝孺墓、祠,屈大均也曾登临瞻拜,并在诗中感叹:“自古以来无此死,教人不忍作愚忠。”“无多书种难留汝,恨绝兴王不爱名。”祠旁有木末亭,亭内有“木末风高”牌匾,表彰葬于此地的杨邦乂、方孝孺、景清等宋、明忠臣的高风亮节。

    在屈大均众多的诗文中,有一则《自作衣冠冢志铭》。冢志记述了他在雨花台木末亭旁自建衣冠冢之事,谓:“予于南京城南雨花台之北、木末亭之南,作一冢以藏衣冠,自书曰‘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冢’。不曰处士,不曰遗民,盖欲俟时而出,以行先圣人之道,不欲终其身于草野,为天下之所不幸也。”冢铭云:“噫嘻!我有衣冠,而我藏之。藏之于生,良为可悲。无发何冠,无肤何衣?衣乎冠乎,乃藏于斯。噫嘻!衣冠之身,与天地而成尘;衣冠之心,与日月而长新。登斯冢者,其尚知予之苦辛。”他欲以衣冠之冢表达其永不磨灭的“衣冠之心”,其心向志节可见一斑。就是这则冢志铭,埋下了后来雨花台屈大均衣冠冢案的种子。

    反清运动失败后,屈大均返回广东,致力于乡邦文献、掌故的搜集整理,66岁时卒于乡里。屈氏诗文中虽多故国之思、兴亡之感、讥刺之言、违碍之语,但清初文网尚疏,故屈大均死后数十年间,其诗文仍在岭南广为印行。事情的转折发生在雍正八年(1730)。这年十月,署理广东巡抚傅泰密奏雍正帝,称其受御撰《大义觉迷录》内容启发,在书坊中觅得“岭南三大家”诗文集,翻阅之下发现屈大均、陈恭尹诗文中“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又将前朝称呼之处俱空抬一字;惟屈翁山为最”,奏请严加惩治。雍正帝接报后,下令将屈大均存世诸书尽行销毁,是为清廷查禁屈大均诗文之始。不过当时查禁力度还不大,民间仍有私自收存者。

衣冠冢处 终未觅得

《清代文字狱档》中有关“屈大均诗文及雨花台衣冠冢案”书影(部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上年谕令各地督抚“采访天下遗书”,借以毁禁违碍书籍,查禁为之升级。广东地方官又在书肆及屈大均族人家中查出《广东新语》《翁山文外》等书。这年十一月,乾隆帝在翻阅粤省缴呈的屈大均遗著时,在《翁山文外》中发现了屈大均有在雨花台埋葬衣冠的情事,勃然大怒,认为“此等悖逆遗秽,岂可任其留存”,传谕两江总督高晋“即行确访其处,速为刨毁,毋使逆迹久留”。

    高晋很快收到了谕旨。当时,他正在苏北潘家屯忙于督办开挑引河工程,但他对此事也不敢怠慢,即委派江宁布政使(藩司)闵鹗元先行查访。高晋随后奏称:“查雨花台在江宁聚宝门外,离城不远,屈大均所葬衣冠之处易于访寻。此等悖逆遗秽,亟应刨毁,并碎其碑铭,庶逆迹不致久留。臣遵即密札委令江宁藩司闵鹗元亲赴雨花台,确访其处,验明碑碣,封记看守。其所葬衣冠历年久远,必须亲看确有凭据,方可信其实在葬处。”他表示:“俟验收潘家屯工程事毕回省,即亲往看明,刨验属实,再行销毁,据实奏闻。”

    十二月,高晋返回南京督署,即召唤闵鹗元询问查访情形,闵鹗元禀称:“先委明妥教官以购访碑版为名,传集多识旧闻之绅士,并问雨花台附近僧寺道院密加访问。……又亲诣该处上下前后周围履勘,将所有坟冢碑记及仆卧残碑逐一洗刷查验,分别标识,并无屈大均衣冠碑冢。”高晋担心闵鹗元等人查访不够周密,遂率司、道、府、县的官员亲诣其处,“勘得雨花台在西南山冈,木末亭在东南山冈,两冈相距半里,中间山坳系属街道,居民稠密,两冈坡上有寺院几处,旧时坟冢或有隐埋在内。……即传集老僧老道细加查问,据称衣冠碑冢实属罕见稀闻,况雨花台木末亭系名胜之区,山寮梵宇、酒肆茶坊为游人杂沓之所,如果实有其事,断无不互相传播、人人共知,岂故隐匿不报,自取罪戾?”在寺院中查访不得,高晋等人“又于两冈山坎及山坡之下逐细查勘,凡有碑之坟,均经藩司用石灰标记,查看字迹,实无屈大均衣冠墓碑”。高晋据此推断:“此冢历今百有余年,查无踪迹,或被雷火轰击刬(chǎn)削除根,或被犬豕蹂躏灰飞影灭,甚或此等狡狯之徒掉弄笔墨,伪饰虚词,均未可定。”

    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三十日,高晋将上述查访无果情形密奏乾隆帝,并谓:“屈大均从前往来江宁,究在何寺为僧,年远无从根究。……仍委妥员再加密访,俟得有实据验明刨毁,另行覆奏。”与此同时,他还咨请署理两广总督晋保传唤屈大均后人,讯问屈大均生前在江宁的活动踪迹,亦毫无所获。三月二十九日,高晋奏称:“屈大均生前在于江宁何寺为僧,有无埋葬衣冠之事实,因远隔百年,无从查考。”轰动一时的雨花台屈大均衣冠冢案,就此落下帷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1日 总第406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