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悠悠“档”情润我心

作者:洪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1-17 星期五

    退休在即,整理工作资料时忽然发现,自己35年职业生涯中,有25年与档案工作紧密相连。在生活里,档案意识也如影随形。

    1989年1月初入职场时,我是浙江省三门县一乡镇法庭的书记员兼内勤,负责保管和整理诉讼卷宗,然后移交县法院保管。在那个交通不便、买本法律书籍都属于奢望、没有电脑更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作为一名法院新人,要想多学些法律知识,除向庭里的法官们请教外,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已结案的卷宗。

    法律文书、审庭记录、判决书、调解书成了最心仪的读物,也为日后成为法官写出高质量的判决书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了年底归档时,整理的卷宗完整、科学、规范,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的赞扬。也许是因为档案工作做得出色,3年后,我被调到县法院,成为一名专职档案员。

    在县法院的档案室里,我接触到了被装在木头档案箱里的1950年三门县刚解放时的档案,那发黄的扉页、简单的装订、手写的判决书,看似粗糙,却透着凝重感。一位老法官说,这些老档案都是刑事案件的见证,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法律凭证,极其珍贵,我们一定要保管好。顿时,一种档案人特有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后因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我与同事一起将库房里历年的档案进行了整理。当默读每一个定纷止争的文字、翻阅每一页诉讼材料、用指尖触摸每一本卷宗时,我是小心又小心,仔细再仔细,确保不出差错。

    我研读卷宗优劣、分析案件特点、提炼审判短板、思考审判前沿,写出了十几篇论文,也由此爱上了写作。档案情怀在任专职档案员的那3年里被深深激发。之后,无论是到业务庭办案的8年还是担任办公室主任的10年,从未与档案分离过。

    工作中,目睹了档案材料从手写到刻印再到电脑打印的进步,经历了使用木头箱到铁皮柜再到密集架的变化,参与了档案一次次从一组柜子到另一组柜子的搬迁,见证了档案利用由纸质到数字化的便捷。

    用来装订档案的手工钻头,不知用坏了几个,双手时常被钻头磨出水泡。当电动打孔机搬进办公室的那天,竟一时如获至宝。

    后因工作需要,我调离县法院来到新的单位并分管办公室工作。当时,单位的档案工作基础差,仅整理了一部分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其他都以打包方式封存。档案的质量和数量未知,档案的查找和利用更无从谈起。

    要整理那么多积存文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同事说,这都是以前形成的档案,可以不用管,只要把自己任期内形成的档案资料整理好就行。然而,看到大量堆积的证书、奖牌以及一捆捆资料,仿佛听到它们在角落里“哭泣”,心底深处兰台人的使命感激励我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经过多次建议、多方努力,两年后,堆积的所有档案都得到了规范整理。走进档案室,一排排档案柜内,一盒盒档案整齐“站立”。那一刻,觉得这世上最美的“风景”就在眼前。

    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档案意识已融入日常工作。比如,每年把个人工作资料装订成册;所写的文章及发表的稿件除了将纸质版本保存下来,还会把电子版分类存入电脑。办公电脑页面分类规范,所需材料一目了然。由于习惯收集各类工作照片存档,同事们找不到工作照片时,我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与此同时,档案意识也融入了生活。比如,孩子出生时,给孩子建立成长档案、照片档案。个人的收藏也会分门别类,让生活井井有条、悠然自得。

    其实,档案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记忆,更是为了体现工作价值,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16日 总第406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