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霸占童年味蕾的甜芦稷

作者:沈丽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1-16 星期四

    嫁得不远、离父母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想做饭就一脚油门5分钟回爸妈那里吃现成的。

    刚下车,就看见老爸提着一个竹篮子,手里握着桑剪,晃悠悠地从田埂上走到晒谷场,神神秘秘地用篮子里的“好东西”诱惑着小朋友往屋里跑。原来这“好东西”是乡村迷你版甘蔗——甜芦稷(也称甜秆)!

    这翠绿的“固态饮料”,想必“80后”“90后”应该都有记忆。在零食不多,甜食更是紧缺的那段日子里,甜杆是从暑假甜到晚稻收割的高级植物甜品。作为农村孩子,它是儿时记忆库里的主角,对曾经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过暑假的城里娃来说,更是不可抹去的美食星光。

    这甜秆,春天育苗,初秋酿味,晚秋落地成肥。奶奶会用两根桑枝十字交叉撑起一个微型小棚,再覆上塑料薄膜来育秧。雨露风雷之后,它们发芽、抽叶,秧龄一个月左右就可以移栽到地里。禾本科植物“小时候”长得都很像,移栽的甜杆苗和玉米、水稻差不多,初夏的知了通知蝴蝶来凑热闹,那一垄一垄的地里,各种农作物便可以授粉了。

    儿时的盛夏,太阳火辣辣,我却乐哈哈,在桑树地里钻进钻出,今天手痒掰开玉米的“外套”看看颗粒饱满了没,明天嘴馋拽着香瓜的苗找最大的做记号。可甜杆不动声色,除了抽秆长高个儿,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绿叶伸展着,挡住了阳光,从叶丛下巴望着它的花穗,一眼看不到顶。这两垄甜杆,可以把整个人淹没,叶片免不得会划伤手臂,可是泥土里和大自然中的乐趣从来都能抵消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伤痕。

    家中的小菜园满满当当,春夏秋冬,四季瓜果不断。土地的馈赠加上家人的勤劳,每一季都有丰收的喜悦。甜杆在早稻收割时成熟,相比于粮食,孩子们对这份清甜更在意。吃完这一拨,下一季接着种,晚稻时节,它们则继续霸占童年的味蕾。

    甜杆全身是宝,砍回来的甜杆会被大人剥去包叶,包叶能喂猪羊,也可以晒干当起火柴。去了叶子,用桑剪沿着它的节剪成一段一段,放在提篮里随时可以解渴解馋。秆头上的种子类似高粱,打下来能喂鸡,而褪了籽的穗头则被留下来扎扫帚,扫起来柔韧不费力。爷爷手艺好,一旦甜杆收割,他就会在卖菜时带着几把自己扎的扫帚,比蔬菜还抢手。

    吃甜杆可得有技术,它们比甘蔗小,所以不需要刀具削皮,正宗的吃法是用牙剥皮。沿着没有节的那一头,用门牙或者虎牙切到皮下,往外一拉,像劈竹篾一样,一条细长的“篾皮”就撕下来了,沿着秆子四周撕一圈,淡绿色果肉一览无余……咔嚓咔嚓,孩子们尽情展示着“人体工学环口腔初级榨汁技术”。

    父母如今还是会种一些甜杆,除了小辈们爱吃个新鲜,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还留着那个食糖紧缺的年代,农忙间隙在田埂上、香樟树下啃一根甜杆解渴补充体能的幸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13日 总第405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