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古籍档案里拣“珠玉”

作者:张学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1-15 星期三

    古籍档案承载着先人们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社会万象的总结。中华上下五千年,浩如烟海的古籍文字,如一座座深藏人生哲学和社会万象的矿山。今人如果善于寻根溯源、求经问典,从古籍档案里拣“珠玉”,汲取先人的智慧进而推动文化传承,古籍档案便能熠熠生辉。

    近几年,我专注于学习研究地方文化史,随时翻阅明清版《高县志》《庆符县志》(两地均属四川宜宾,新中国成立后,庆符县并入高县)等古籍,对其进行悉心整理、提炼归类,并为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让地方古籍档案中深藏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和人文风景打造中发挥信息支撑作用。

    2017年,高县县委、政府为快速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征集建设“高兴之县”的金点子。当时,我正在县档案馆查阅清乾隆版《庆符县志》中“庆符八景”的有关史料和诗文,将文化传承融入城市建设的思考和想法涌上心头。结合对古籍的进一步挖掘,最终形成了《关于恢复和新修建一批古典建筑的建议》,提到了要修建一座英杰楼、一座标志性牌坊,修缮好石门关及张锡龙将军故居等。这个点子以丰富的文史资料为基础,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点子”奖第一名。现在,修建英杰楼、修缮好张锡龙将军故居等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逐步得到落实。

    “金点子”奖的获得,是对我勤于翻阅古籍档案的一次褒奖,也推动我更加积极学习研究古籍,特别是要与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让古籍中的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独特价值。

    前年,再次查阅清乾隆版的《庆符县志》时,留意到了“山川志”中有关“笔尖山”的记载,“笔尖山,县南二十里。与红岩山相映,一峰干霄,群山簇兀。山中有清泉,泠泠出石间,古干虬枝,绮纷渊错。寻胜者称巨观”。笔尖山,从古至今,被称为庆符县城的文化圣山,清邑令李鸿楷所作《笔峰吐露》《白岩夕照》两首诗正是吟诵此山。于是,在县政协会议上我提交了《修建一座笔尖亭,打造圣山文化》的建议。如今,“笔尖山文化康养旅游风景区”正在规划打造。未来,县城人民将可坐望笔尖山,欣赏笔尖亭绰约典雅的风姿。

    翻阅古籍,需要能坐冷板凳的功夫,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有时不经意翻漏掉的一件资料,就可能遗珠沙砾,让珍贵的历史蒙灰掩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去年,一篇名为《一百年前在珙县住了20年的美国人》的文章中配发了一张葛维汉在川南山岭拍摄的照片,主景是山岭溪河瀑布上横跨着的一座石墩桥。通过认真比对照片中山岭的地貌、石桥石墩的形状、溪河瀑布的流向,推断出照片中的石桥应在高县胜天镇安和村。葛维汉博士是美国浸礼教牧师,曾经是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还是三星堆考古发掘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拍摄的这张照片,把胜天“安和第一桥”在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突显了出来。为此,我撰写了《安和第一桥》历史考证文章,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今年,县委、政府在建设滨河湿地公园党建长廊时,专章打造古道文化。我建议把石门关、凌云关、剑门十三关与安和第一桥作为南丝绸古道在县内的4个标志性古建筑遗存,并将有关资料布展在廊亭内。现在,廊亭已布展完成,市民可在一亭之内,一览古道文化的沧桑久远。

    寄情古籍档案,沙砾淘金,其乐无穷。唯有深入探究古籍,才能汲取先人的智慧,推动历史文化不断传承,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13日 总第405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