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世界记忆名录【28】: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op.125》

作者:李文栋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1-06 星期一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op.125》曲谱

    入选时间:2001年

    申报国家:德国

    保存地点:位于柏林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和位于波恩的贝多芬故居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创作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op.125》(简称《第九交响曲》)是令人印象最深刻、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被很多人视为旷世杰作,对19世纪和20世纪音乐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巨大的。交响曲的最后一章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并加入大型合唱,人类的声音第一次被汇入到交响乐中,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而乐章《欢乐颂》也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的象征。

    《第九交响曲》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成为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贝多芬为保持创作的激情和状态,先后4次搬家,终于在一年半之后完成创作。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历经坎坷,在维也纳康特纳托尔剧院(现已不存)进行了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后来,许多管弦乐队在新年之夜演奏《第九交响曲》成为传统,以强调交响乐的象征力量。该乐曲尤其唤起了德国人的共鸣,在1956年和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民主共和国共同组成代表团,就是以《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作为它们的圣歌。之后,许多国家也使用不同的语言将这部分乐曲作为他们国家的圣歌。1989年,在庆祝“柏林墙”倒塌和德国统一时奏响的也是这部交响乐。在整个东欧地区,《第九交响曲》成为各种庆祝仪式上的“赞歌”,彰显出此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手稿于200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现分别保存在位于柏林的德国国家图书馆和位于波恩的贝多芬故居中。德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器乐乐谱缺两页,而这两页则保存在波恩的贝多芬故居中。此外,这两个机构还保存着另外两份独立的器乐乐谱手稿,分别是《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用到的倍低音管和只出现在第二和第四乐章的长号乐谱。

    随同乐谱手稿一同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是一份演奏记录。如果没有现实中的演奏记录,人们是无法想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对世界的影响。因此,这份“听觉记忆”将《第九交响曲》阐释于现实世界中,从而使这份记忆更加完整。虽然不是每场演出都能被记录下来,但在1922年至1979年的演出中有6场被认为是最出色的,均被收入到同一件档案中。其中,还包括一些演出中乐队在倍低音管和长号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三种乐器,以营造现场氛围的记录。最终,交响乐谱手稿、器乐乐谱和演奏记录这三部分被一起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3日 总第405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