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刻钢板”的记忆

作者:梁路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25 星期三

    回老家整理书房时,我在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找到了一块锈迹斑斑的钢板、一筒蜡纸、两支铁笔和一叠油印的书稿。看着眼前这套40年前用过的办公工具,不禁回忆起了我刻钢板字的那段岁月。

    20世纪70年代初,我应聘到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堆子前人民公社做文化站管理员,协助公社办公室写通知、抄公文,上传下达,是文书的助手。

    那个年代,办公室里没有打字机、复印机,更没有电脑,很多红头文件和学习材料都是手工油印而成的。

    公社的文书名叫练伟,是一位50多岁的资深老文书。深度的近视镜片里透露出他对文字的执着和追求。他需要一个帮手,于是选中了我。他对我说:“小梁,你跟我学刻钢板吧,这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学问,你好好学,学会了以后有大用处。”

    用铁笔蜡纸在钢板上刻字,俗称“刻钢板”。我听后,内心欢喜。我对文字特别喜爱,学习“刻钢板”是求之不得的事。当晚,说干就干,我向练文书要了一块钢板、一支铁笔、两张蜡纸,开始琢磨刻钢板字的方法和技巧。

    我手握钢笔,每刻上两行字,不是用力太轻就是用力过重,反复多次总不得要领,一张蜡纸被我刻得“千疮百孔”。后来,练文书“手把手”教我刻钢板字,教我坐姿要端正,手力要均衡,下笔要灵活,运用要自如。我连续练了两天,刻出来的钢板字也像模像样了,练文书表示满意。

    到了秋收时节,练文书要回老家农忙几天。他临走时交给我一份厚厚的材料,说是公社社长交办的一份全体干部职工大会的学习材料,要求明天下午下班前要刻好,并油印80份交给社长。我接过材料一看,材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阿拉伯数字、繁体字、简体字等,共36页2.8万字。

    第一次接到任务,我深感压力大、责任重。我马不停蹄开始刻钢板字,从早上7时刻到晚上7时,废寝忘食,埋头工作,直至深夜才刻完。我松了一口气,方才看到右手中指和食指握笔处已红肿,感到很是疼痛。我顾不上那么多,咬牙校稿、油印,通宵达旦完成了18张蜡纸的油印,装订完成了80本油印材料。

    第二天一早,我把80本“作业”交给社长。他左看右看,连连称赞。当我捧着刻就的“作品”分发给参会人员,听见大家的赞美声时,心里美滋滋的。

    此后,我对刻钢板字和油印材料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不断努力,我刻出来的钢板字字正框圆、清晰端庄,有楷体、行书、宋体,有时还会依葫芦画瓢,插上压题图画,使版面图文并茂更美观。

    每当公社召开大会整理材料,我就被分在材料组、宣传组,成为刻写材料的“专家”,大大小小的会议材料总是由我参与完成的。我成为刻钢板字的“能手”,更是油印材料的“好手”。我推印出来的材料字迹清晰、美观漂亮,没有一张报废的蜡纸,也不会浪费一张白纸,油墨散发出来的清香让我入迷。

    协助文书工作的3年间,我使用过的钢板有10余块、铁笔10余支、蜡纸上百张。练文书为了让我刻好钢板字,专门为我买了两块品质很好的钢板和两支特别的铁笔送给我。

    1983年2月,我调到一家乡镇企业,在企业办公室担任会计员。离开乡政府办公室前,我将两块钢板和铁笔还给练文书。他见我不舍,笑着说:“你如果喜欢的话,就留个纪念吧!”我感谢万分,把钢板和铁笔拿回家珍藏在书房里。

    不久后,我被调到遂川县安村大型水电站办公室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后来,我又调入遂川县公安局秘书科,做起了文书工作。

    我与刻钢板结下不解之缘,刻钢板也刻写出了我多彩的人生。如今,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早已取代了钢板、铁笔、蜡纸,但对我来说,刻钢板的岁月弥足珍贵,那份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23日 总第405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