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披荆斩棘 屯垦戍边

——20世纪50年代末,王震率10万转复官兵决战北大荒

作者:特邀撰稿人 王 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23 星期一

    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立即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系,确定农垦部所属农场可以接收6万名转业复员军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役师、4个部队医院以及撤销建制集体转业的部队学校,连同随军家属等10万大军,中央军委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王震率领10万转复官兵挺进亘古荒野的北大荒,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屯垦戍边,掀起了大规模开荒建场的高潮,创造了中国农垦史上的伟大奇迹,使昔日的“北大荒”变为富饶的“北大仓”。

1958年7月,北大荒第一条交通动脉——密虎线开通。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响应号召 转复官兵挺进荒原腹地

    1958年3月至5月,成千上万的转复官兵响应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乘坐专列会师于北大荒,参加北大荒大规模开发。

    4月12日,进军北大荒的总指挥王震上将身着军装,从北京赶到黑龙江密山召开“万人大会”。当日,密山火车站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欢迎参加开垦北大荒的同志们”的巨幅标语,两侧竖立着王震书写的诗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高音喇叭里,不断播放着激昂嘹亮的乐曲。大会开始后,王震精神抖擞地登台讲道:“我代表解放军总部和农垦部欢迎广大转业复员官兵参加开垦北大荒大会战。”“目前有一个困难,就是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王震话音刚落,广场上一片欢腾,官兵们齐喊:“同意!”接着,王震下达命令:“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第二天早晨,汇集密山的10万转复官兵,在同一时间浩浩荡荡向荒原腹地徒步进军,场面蔚为壮观。这一壮举经新闻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著名诗人郭沫若还为此写了《向地球开战》的诗篇:“卓越的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英雄们!你们是六亿人民中的精华!你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联军打成了流水落花。你们把中国的天下变成了六亿人民的天下……现在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

发扬传统 无所畏惧“向地球开战”

    最初建点时的北大荒杂草丛生,人迹罕至,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面对“地无一垅,房无一间”的现实,转复官兵们白天下地开荒,晚上点灯砍条子、割茅草、铲草坯,抢盖马架子(一种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建起一间间简易的住所,解决了住的问题。

    在向荒原“开战”的过程中,转复官兵继续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他们喊出口号:“晴天大干,小雨猛干,大雨苦干,紧要关头日夜连轴转,突击周里绝不下火线!”他们运用“人海战术”全面出击:八五三农场某分场接到的头一项任务是去一分场二队背粮、背盐,当时春天开化,车马未通,每个人就用一条条秋裤作布袋,将裤腿用绳子扎紧装上大米、食盐,涉水过河,把套在脖子上重达四五十斤的粮食和食盐运回驻地,来回路程70多公里;八五四农场因新建点东大岗地处沼泽包围之中,出行极为不便,为解决粮食加工问题,他们专门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涉水几十里,8个人硬是从三分场抬回一扇石磨,让困难迎刃而解;八五五农场战斗力更是强大,他们动员800名转复官兵苦战10个昼夜,抢修出一条从宝清到七星河的公路,并将全长48公里、大小桥梁33孔的公路全线修通;八五六农场农机具严重不足,他们就用人拉犁、圆盘耙和播种机进行开荒、翻地、播种,其中四分场五队竟然靠一锹一锹翻出了500多亩水稻田;八五八农场的同志们在早上水面结着薄冰,下边是冻土层,大部分人没有胶鞋、光着脚挖土的情况下播种水稻的……

无私奉献 用青春热血铸就北大荒精神

    1958年3月,王震指示在完达山西麓、七虎林河上游兴建中型的云山水库。在工地上,王震率先垂范,和大家一起挑土奠基、开车压坝,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他专门调来一台发电机组用于现场照明,把大家分成两班昼夜施工,经过194天抢建,水库于11月12日正式宣告竣工。

    在抢建云山水库的同时,王震还发起在完达山南麓抢建横贯三江平原腹地的密山到虎林的铁路大会战。经过3个月的连续苦战,全线114公里的密虎铁路于7月25日正式通车,它的贯通,将分布在这一带“八”字头的农场以及新建的八一农垦大学、医院、工厂连成一线,成为荒原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秀色蕴于险峰之顶,瑰宝必藏于艰险之地。北大荒确实是祖国的一块宝地。经过大家一年的努力,三江平原上往日荒凉之景被一扫而光,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出现了袅袅炊烟,出现了欢歌笑语,出现了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开荒生产场景。到1959年,这里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新建700多个生产队,粮、豆的播种面积达到1150万亩。至此,10万转复官兵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将这片荒原变为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鲜血、生命培育和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20日 总第4049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