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125周年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

作者:杨梓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20 星期五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是毛泽东对彭德怀的至高评价。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戎马倥偬,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他投身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事业,成绩卓著。生活中,彭德怀处处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克勤克俭,不搞特殊,是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杰出典范。

“志不立,吾人无可成之事”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乡乌石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常年患病,全家生计由其母周氏操劳。他8岁时,其母患痢疾去世。仅读了两年书的彭德怀被迫辍学,砍柴、替别人放牛,在土煤窑做童工,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吃尽了人世间的苦楚,却仍旧食不果腹。10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彭德怀的家里断了粮,为了活命,他带着弟弟沿街乞讨,一度饿晕在路上。彭德怀晚年在自述中写道:“童、少年时期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

    童年时期的经历在彭德怀心中埋下仇恨剥削阶级的种子,磨炼出他不畏强权、不怕困难的坚毅性格。1916年3月,彭德怀投奔湘军,成为一名二等兵,后升任班长、排长。然而,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军队鱼肉百姓的作为和军官贪污腐化的行径都使他感到愤怒、失望,他对旧军队所抱的幻想破灭了。在此期间,他取号“石穿”,立志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为穷苦百姓找出路。他在《论立志》中写道:“志不立,吾人无可成之事。国亡家亡,灭种随之。覆巢之下,岂容完卵?弱肉强吞,莫此为甚。吾人生逢斯时,视若无睹,何异禽兽为伍。”

    1922年8月,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次年毕业后在湘军中任连长。1926年,他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任独立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奉命配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行动,攻打湖北武昌。参加北伐战争是彭德怀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师政治部秘书长、共产党员段德昌与彭德怀有过多次倾心交谈,段德昌关于共产主义制度和共产党人理想的谈话令他深受鼓舞。在大量阅读段德昌推荐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后,彭德怀的思想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已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彭德怀,在一营中积极开展活动,他将原来的秘密组织救贫会改为士兵委员会,实行军内民主。在士兵委员会下设立经济清算委员会,实行经济公开,废除对士兵的体罚。这些措施深得士兵拥护。彭德怀率领的部队在北伐军中以军纪好、战斗力强著称。他严肃简朴的生活作风——不开公馆、不吃请、不嫖、不赌,和他爽直刚烈、疾恶如仇的性格也出了名。彭德怀的思想倾向和他在部队的情况引起了中共党组织南(县)华(容)安(乡)特委的注意,特委和他取得了联系。1927年春,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时,彭德怀向特委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经过段德昌的介绍和一段时间的考察后,1928年,他被接收为中共党员。这是他一生的重大时刻,之后的人生经历表明,彭德怀真正践行了“愿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牺牲一切,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入党誓言。

1954年,彭德怀与亲友的合影。

“爽直将军贵姓彭,志如铁石气如鲸”

    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在延安见到彭德怀时,曾题诗相赠:“爽直将军贵姓彭,志如铁石气如鲸。三军一致称模范,粗布征衣半老兵。”这首诗也是彭德怀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曾说过:“一旦国家有难,或是哪里的仗最难打,哪里的路最难走,哪里最困难,我就到哪里去。”从坚守井冈、保卫延安到抗美援朝,每逢危难时刻,彭德怀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打了无数的恶仗、险仗、硬仗,在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史册上留下了写不尽的光辉华章。

    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组建了工农红军第五军。12月,他率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1月,蒋介石调集湖南、江西两省兵力,兵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会剿”,声称要将红军“一网打尽”,要把井冈山“夷为平地”。危急关头,前委指示红五军留守井冈山,掩护主力部队突出重围。彭德怀以大局为重,立马井冈,率领不足800人的红五军将士,以大无畏的精神在黄洋界哨口抗击20倍于己的敌人,连续激战4天4夜,顺利掩护红四军完成转移。

    1947年,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胡宗南以25万大军围困延安,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彭德怀再次临危受命,出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不足3万人的部队和后勤机关与敌周旋、出奇制胜。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几场漂亮的歼灭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稳住了西北战局。取得陕北战场的胜利之后,彭德怀率军横扫西北,克西安、下兰州、夺西宁、占银川,一举解放西北五省(区),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拼凑的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此时的新中国大战方息,匪患未靖,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在是否出兵援朝的问题上,彭德怀拥护毛泽东“唇亡齿寒”的主张,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当中央决定由他来挑这副重担时,正主政大西北的彭德怀坚决服从中央决定,临危受命,率军入朝。在武器装备对比极为悬殊、平壤已被占领的极端不利情况下,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道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自此,“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953年7月27日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中文版本(部分)和英文版本(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

    彭德怀的一生是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一生。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彭德怀:“他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从放牛娃到共和国元帅,从身居高位到挂甲归田,彭德怀始终实事求是、正道而行。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顾问的李德采取教条式的作战方针,给红军和根据地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很多人对李德的指挥不满,但没人敢指出来,更没人敢顶撞他。彭德怀则坚决抵制李德的盲目指挥,当面怒斥李德:“这种主观主义,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中央苏区从一九二七年开创到现在快八年了,一、三军团活动到现在,也是六年了,可见创造根据地之不易。‘崽卖爷田心不痛’!”李德气得暴跳如雷,给彭德怀横加一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为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彭德怀早已把个人的命运置之度外,做了最坏的准备——撤职、关押、杀头。

    1958年底,彭德怀回到家乡湖南做调查研究。在乌石,他发现干部与社员提供的稻谷亩产量相去甚远,立即打着手电查稻田、数稻秆,计算产量,看谁讲的是事实。在平江,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退伍的老红军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注:咙胡为湖南方言呼吁的意思)。”彭德怀看后心情异常沉重,他暗下决心,回京之后一定要把这些情况如实向中央反映。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先后7次在小组会上发言,并于7月14日给毛泽东写信,秉笔直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彭德怀被罢免职务后,始终没有放弃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搬出中南海后的彭德怀入住北京西郊挂甲屯,他一边参加学习,一边躬耕田亩,同时不忘思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61年,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彭德怀在得到批准后,再次回到湖南调研。他坚持步行到社队听取干部介绍情况,深入农户收集材料、召开座谈会。在调研时,彭德怀还交代大队干部不要掺假,“我们配合你们一起来调查,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次调研历时50余天,彭德怀到9个大队就农村的粮食问题、群众生活问题、副业生产问题、手工艺人问题、农村集市贸易问题等做了调查,接见来访者累计约2000人次,审定了5份调查材料,并又一次实事求是地向中央反映了农村的情况。彭德怀在笔记中写道:“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我来说,应该把上述看法,诚恳地向党中央提出,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

“近水楼台‘不’得月”

    彭德怀是党内清正廉洁的典范,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始终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规范自己,从不因一己私利而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担任党政军重要职务。他政务繁忙,经常外出视察。每次出发前,他都对身边工作人员讲“四个不准”:一、每到一地,不准要求当地人接送;二、在任何地方吃饭,不准请客;三、不准要人家代买东西,如果送上门来,也要婉言谢绝;四、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1956年夏天,彭德怀去北海公园游览。公安部门为了他的安全,事先将公园闭园清空游客来接待他。彭德怀到达公园后发现门口挂着“休息”的牌子,公园里面也没有游客,觉得很奇怪,在询问后得知这一情况,他非常生气地说:“为什么要这样?我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种规矩,以后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绝不能有。”随后,他立即返身走出了公园。

    彭德怀没有亲生子女,新中国成立后,他把2个烈士弟弟的8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来照顾抚养。对待自己的侄子、侄女,他有着深切的舐犊之情。然而,彭德怀对侄子、侄女们在思想和生活上的要求又是出了名的严格,教育他们“思想上工作上应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被授予中尉军衔,比照那些和他履历相似的同志,军衔被压低了一级,心情十分苦闷。彭德怀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启超,你既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风,那就任何时候都要清正、廉洁、诚实。老实人有时会吃亏,但从长远看,老实人不吃亏。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人,你还会为肩上多一颗豆豆、少一颗豆豆烦恼吗?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从我这,得改改这个规矩,那就是近水楼台‘不’得月。你也许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你会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严是爱,松是害……”彭启超读着信,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理解了伯父的良苦用心。

    杨尚昆曾经评价彭德怀:“他临阵对敌的雷霆之威,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他不愧为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表率,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其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需要我们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20日 总第404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