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通向幸福的路

作者:桑茂松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12 星期四

    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百寿镇,群山环抱,层峦叠嶂。

    那些山,像是山里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再到耄耋暮年,山里人眷念在大山怀抱里,靠山吃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里的山路,是沿着山的走势修建的,拾级而上,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个村寨,分布在深山云岭,清晨绚丽的云彩把山寨装扮得婀娜多姿;一户户木板平房,零散地建在山腰处的缓坡上,从山脚仰望,似云里雾里的空中楼阁。山区物产丰富,香菇、木耳、罗汉果、茶叶、药材、竹筷……肩挑人扛,搬出大山,贩到小镇东门码头,备齐货源后由船商运往柳州。

    13岁那年,我考取了镇中学。9月初开学,父亲送我去学校。我背着书包,父亲肩上挑着我的生活日用品,有被褥、草席、水壶等。出村的路,蜿蜒崎岖,绵延狭长,我和父亲一路默不作声,小心翼翼地走,生怕被褥和衣裤会被路两旁的荆棘划破。

    山路连着山里人的心。下山后,我特地回头凝望这条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这条山路和青山绿水的悠悠乡情,深深地镌刻在我年少的心里。

    作为山里人的后代,我对先辈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开路历程记忆深刻。当年生产队修这条出村山路时,全村动员,男女老少出工出力,凭借原始简陋的工具,用锄头挖、铁锹铲、钢钎凿,大家热情高涨,一边修路,一边描绘山乡未来美景。这条盘山路,就这样在石山深处铺出来了。路上那些平整的石板,是父辈们从山上抬下来的。当年曾流下过多少父辈的汗水。靠路边的石壁,坚固光滑,是父辈们用钢钎铁锤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曾浸染过多少父辈的心血。父辈不仅给后人开拓一条通向山外的路,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有勇气有目标,人生就会走出大山,走向更远的地方。

    读完初中,我到县城读高中,之后又考上大学。其间,我只是放寒暑假时才回到山寨。毕业后,我到城市工作,事务繁忙,回乡机会就更少了。沿着这条曲折的山路,我从一个小山村走到镇上,走到县城,走向大都市。这条坚实的山路给了我前行的智慧和勇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山村,正掀开历史的新篇章。

    2015年初,村里开始谋划建设出村的路。一时间,挖掘机的轰鸣声震醒了沉睡的大山,到处都是筑路工人忙碌的身影,当年生产队修的盘山路,已经变成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公路。走在公路上,乡亲们的眼光,投向了更远的都市。乡亲们迈向远方的脚步越来越坚实,步伐越来越快。

    很快,好消息接踵传来。桂林到河池的高速公路准备修建,而且我们镇也有一个出口。承建公司来村里招工了,男男女女都报了名。村里年轻人经过培训,学会驾驶技术,考取了相关驾照,开起了推土机、搅拌机、压路机,有了可观的收入。村里沿着乡村公路两旁,新建的楼房逐渐增多,都是钢筋水泥楼房。乡亲们开起了农家乐,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大山面前,故乡人与大山心心相交,大山的土石都饱含情感,回报着朴实可亲的人们。

    高速公路隧道穿山而过,高架桥架在山涧和河道上,天堑变通途。2021年底,桂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宽阔通畅的高速公路把一个个山村、乡镇与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贸易畅通、设施联通、人心相通,通高速之后,我们镇的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外地,乡亲们的收入显著提高。而我,回乡的路也更近更舒适了。

    幸福之路,还有许多。去年,家乡的罗汉果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还入选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许多农户在网上销售罗汉果、香菇等土特产,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脸上洋溢着像山茶花一样的笑容,透出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山里人更忙碌了。漫山遍野的罗汉果果园,为乡亲们带来财富。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面对大山,乡亲们更加爱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感恩大山的馈赠,感恩新时代党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天,在我的家乡,高铁、高速路、省道、县道、乡村公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铺成了一条条农村致富、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乡亲们越走越开阔,生活越来越幸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9日 总第404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