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胸怀凌云壮志 搏击万里长空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作者:李 昂 特邀撰稿人 杨晓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09 星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出席庆祝空军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时,充分肯定了人民空军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作用,鲜明提出“把人民空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军”,激励空军全体指战员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长空亮剑,云海筑梦。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曾选派党员赴广东广州和苏联学习航空理论与技术,不仅将偶然获得的“列宁”号、“马克思”号送上蓝天,还抽调中国工农红军及西路军参加航空训练班,并在延安成立机械工程学校和航空研究小组。这一切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第一所航空学校,系统开展飞行训练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空军航空大学视察时强调,要铭记光荣历史,把东北老航校精神发扬光大。

众志成城 创建航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撤离东北地区时,遗弃了大批航空设施、器材及机场、军工厂。随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认为这是我党创建空军力量的重大机遇,立即决定利用日军留下的机场、军工厂在东北建立一所航空学校。

    在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航校后,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伍修权指出,“要尽快接收学员,边建边训练,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早日培养出我们自己的飞行员和飞机修理人员”。但如何训练,由谁来练等问题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随后,“建校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我党早期培养的航空干部;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选派的干部;有新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有‘汪伪’和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还有收编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他们从全国各地汇集东北,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航校的艰苦历程”。虽然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家以“把航校办好”为目标,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空军航空大学前身),即“东北老航校”。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航校的教员们不仅积极搜寻、抢运飞机、航材和油料,还认真编写教材、组织飞行训练。“有的同志在抢运器材时轧断了手脚,成了残废;有的在寻找器材时误入原日寇的毒菌场,中了毒,得了慢性病;有的还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开学伊始,教员们会先教授学员有关航空理论的知识,由于学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有的学员回忆说:“教员讲了大半天‘伯努利’定律,我们听不懂,外文字母也记不住,同志们风趣地说,‘伯努利’成了‘白努力’。”随后,航校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采取了“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迅速把航空技术学到手”等教学方法。教员们和学员一起动手,将无法使用的旧飞机、航空器材搬到教室里,边讲边演示。“教员讲一个机件名称,就把实物拿给大家看一遍,讲一个原理,就给大家操作表演一番。”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大家的学习兴趣迅速提升。他们不仅刻苦钻研还互教互学。“课堂上记不下笔记,晚上围在油灯下互相补抄。熄灯后躺在床上还要把白天学的东西,在脑子里过一遍。”最终,学员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很快掌握了飞行技术。

越级训练 飞上蓝天

    在航校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一切工作都瞄准了飞行训练。航校全体人员面对各种挫折,以不怕苦难、不惧牺牲的精神谱写了一首艰苦卓绝的史诗。

    最初,航校进行飞行训练时异常艰难。世界各国训练飞行员的常规都是3个阶段:先飞初级教练机,再飞中级教练机,后飞高级教练机。当时,航校只有4架“英格曼”式初级教练机和一些“九九”式高级教练机,中级教练机一架也没有。这4架初级教练机经过长期风吹雨淋,已破旧不堪。虽然修理人员尽最大努力进行修补,但是第一次试飞时还是发生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航校领导和教员们经过反复思考和分析,决定“三步并成一步走”,就是越过初级教练机和中级教练机直接上“九九”式高级教练机。随后,教员们采取了加强地面准备、增长带飞时间、改进训练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在保证飞行安全方面,航校领导要求全体人员,特别是飞行人员、机务人员、修理人员要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保证飞行训练少出事故或不出事故。经过航校全体人员的努力,1946年7月下旬,学员终于可以单独驾驶着“九九”式高级教练机飞上万里无云的高空。

解放战争时期,在牡丹江地区上空飞行的“九九”式高级教练机。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供图

勇破困局 艰苦创业

    在航校的教学、训练逐步走向正轨后,国民党空军的侵扰、轰炸随之而来。为了躲避频繁的轰炸,航校只能边搬迁边训练,边防御边训练。航校历经5次搬迁,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艰苦,教员们和学员始终坚持训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当时,航校的飞行训练大部分是在敌机空袭间隙进行,机务人员不仅要频繁地将飞机从“机窝”(即飞机掩体)中推进推出,训练完毕后还要将汽油放光,条件之艰苦、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保证按时训练,学员们也会一起动手,争分夺秒,毫无怨言。在与敌军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大家探索出许多“神奇战法”。有的学员回忆说:“1947年开始,我们根据敌机出动的规律,采取早、晚班飞行。早班在天亮开飞,到上午八时,敌机可能到达之前,我们已将飞机疏散隐蔽。下午四时敌机多已离去,我们再开始晚班飞行,创造了一种飞行训练‘游击战’。”

    随着飞行训练时间增加,航校开始面临汽油紧缺的问题。教员们“从缴获的日本有关资料中发现,他们曾进行过烧酒精的试验。校领导当即决定由蒋天然、顾光旭、陈静山等人召集中、日技术人员进行使用酒精的试验。经过反复调试发动机喷油咀(嘴),改善混合汽条件,在多次地面试车中取得初步成功。副校长白起、主任教官林弥一郎,教官黑田、大澄等架机试飞成功。为老航校的飞行训练,开辟了新能源”。

    在3年多的时间里,航校的教员们以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精神战胜种种困难,培养、训练出一批掌握航空技术的新锐力量,为我党建立空军和开创中国航空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29日 总第404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