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努力做一双有用的螺丝钉”

——1951年,茅盾夫妇写给其子韦韬、儿媳陈小曼的新婚贺信

作者:陆亚芬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08 星期日

    在浙江省桐乡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特殊的新婚贺信。寄信人为茅盾(沈雁冰)夫妇,收信人则是他们的儿子韦韬(沈霜)和儿媳陈小曼。玫红色的信纸色彩艳丽,满纸喜庆;信页上的小楷字迹清丽雅致,赏心悦目。

    1923年2月,沈霜出生于上海。在沈霜的记忆中,其父茅盾鼓励他自由发展。1930年沈霜上小学后,喜欢看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现代小说方面则钟情于巴金的《灭亡》以及新近出版的武侠小说。当时,茅盾对沈霜喜欢看武侠小说并不反对,但是提出三个要求:一是看文笔好的书;二是看口碑好的书;三是看武侠小说不能太入迷。除武侠小说外,沈霜还看了社科类书籍,他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记得有一本美国房龙著的《人类故事》,这是一本故事性、趣味性都很强的世界史著作,我看得入了迷。父亲发现后就又悄悄地买了一本同一作者著的关于世界地理知识的书《我们的世界》,我同样读得津津有味。”1935年,在进步老师的影响下,沈霜参加了救国会组织的游行活动。归来后,沈霜兴高采烈地向茅盾讲起他参加游行时的所见所闻。随后,茅盾以此事为原型,创作出小说《儿子开会去了》。该小说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父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儿子向上的精神风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沈霜随父母辗转长沙、香港等地,最终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他在延安这片革命热土上迅速成长,于194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当时,经过革命洗礼的沈霜想走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他担心“沈霜”容易让人联想到其父的名字,便改名为“韦韬”,告诫自己要自律和注意韬略。他还认为“韦”带有韧性,“韬”有内敛不外露的含义。就这样,“韦韬”成为沈霜的常用名。解放战争时期,韦韬辗转华北、东北地区,在《解放三日刊》《辽宁日报》《安东日报》《沈阳日报》《东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任记者、编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需要外语人才,韦韬被组织选拔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读书时,他与同学陈小曼相知相恋。韦韬回忆说:“见到小曼,父亲和母亲都很高兴,觉得她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可爱的孩子,立时喜欢上了她。”1950年12月,韦韬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调入南京军事学院翻译室。从此,他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

    1951年1月,韦韬到南京军事学院学术研究室担任编辑。是年,他决定与陈小曼组建家庭。9月15日,适逢中秋佳节,也是韦韬和陈小曼的婚期。婚礼前夕,茅盾夫妇专门写下了一封贺信,以庆祝其子韦韬、儿媳陈小曼新婚之喜。茅盾夫妇在贺信中这样写道:

祝韦韬、小曼结婚之喜

    我们为你俩祝福:开始共同的快乐的生活,建立新的美满的家庭;

    我们为你俩祝福: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相敬相亲;

    我们为你俩祝福: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服从祖国的号召,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努力做一双有用的螺丝钉;

    我们为你俩祝福: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在伟大的党的教育下,有无限光明灿烂的前程!

    你俩的爸爸和妈妈:沈雁冰 孔德沚

1951年,韦韬和陈小曼婚礼前夕,茅盾夫妇写给他们的新婚贺信。

    在韦韬成家之际,这封由北京遥寄南京的新婚贺信,不仅满载了茅盾夫妇对其子韦韬、儿媳陈小曼的浓浓祝福,还饱含了对他们经营好小家庭、服从国家号召、报效祖国的殷切期望,更是给予了他们人生方向性的指引。韦韬和陈小曼结婚以后,由于工作需要一直居住在南京。韦韬与父母很难见上一面,每年只能利用春节的几天假期在北京短暂团聚。用书信交流便成为这对聚少离多的父子常用的沟通方式。书信中茅盾常常对韦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提出意见或给予指导。

1952年,茅盾夫妇与其子韦韬、儿媳陈小曼的合影。

    1952年6月,组织调韦韬到南京军事学院军事科学研究部出版社担任编辑,他没有丝毫犹豫,坚决服从安排。1955年10月,韦韬在南京军事学院被授予大尉军衔。以韦韬的职务本可以去人少一点、伙食好一点的“中灶”吃饭。但是,他们一家依旧和普通干部一样在“大灶”排队买饭。正如茅盾夫妇在贺信中要求那样,“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服从祖国的号召,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努力做一双有用的螺丝钉”。

    文中所示档案为浙江省桐乡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29日 总第4042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